77. 王贞仪 她们每一个,都是奇迹

任何领域能发光发彩的人,如何不是先有辛苦付出,再有收获成就?

那些男人十年寒窗苦读,说什么辛苦难得,可女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男人能做到如此,女子也是能够如此,谁也不必谁差!

【像我们刚刚讲到过的——王贞仪从小聪颖有大志,少年时代的她,就已经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女子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性格,而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王贞仪突破了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束缚。】

【当王贞仪十几岁的时候,就曾向蒙古将军的夫人学习骑射。

史书说她“跨马横戟,往来如飞”,达到“发必中的”的程度。】

【为此,王贞仪还得意地写下诗句:“亦曾习射复习骑,盖调粉黛逐绮靡”。】

【另外,王贞仪还认为“同是人也,则同是心性”。

她强调学问并不是专门为男人而设的,女子的智慧并不比男子差,学成了一样有益于社会。】

秦王宫。

嬴政不由得诧异挑眉。

要知道经由天幕所说,在那个时代之下,一个女子能有此见地,可真是够难得的。

【不止如此,王贞仪还曾以花木兰,大小乔等为题材,写下了《题女中大夫图》的长诗,抒发自己“足行万里书万卷,常拟雄心胜丈夫”的胸怀,而除此之外,王贞仪还曾不顾社会舆论的压力,坚持践行自身才德观。】

【——她不仅反对“才非女子事”的看法,亦将“才”的外延扩展到“诗词文赋”创作以外的各项能力上。】

【也是由此,王贞仪才能逐渐长成为著名的女天文学家,数学家以及医学家。】

【可以说,同其他科学家相比,王贞仪在科学的道路上更要艰难。

只因她是女子,所以她要从事科学研究,就必须同封建迷信和封建伦理进行斗争。】

歧视!又是来自男性的歧视,来自社会的歧视!

这社会之下,对女子何其不公?!

再次听到这些,已有更多女子在为其愤然和叫屈。

【——曾经在王贞仪刚开始钻研天文以及做诗绘画的时候,就有一班封建卫道士嘲笑她。

但是王贞仪没有屈服,她据理驳斥,坚持为科学开辟道路。】

【期间,王贞仪还在一首诗中写道——“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

【她顽强的顶住了封建礼教的重压,不屈不挠的进行科学研究。

同时,王贞仪对于封建社会给予当代女性的歧视和压力等,也并没有置之不理。】

【甚至她一直在为妇女于封建社会中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学习科学文化的机会而大声疾呼。】

【所以从王贞仪身上,我们完全能够看到一个刚强女性那种要求自尊,自强,自爱,自立,以及平等的崇高精神!】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尽管为难女子的也多是女子,但能帮助女子的,也多是女子!】

【若是能唤醒更多女性,当这种力量可以团结起来时,其爆发的潜能和冲击等,必然是极其巨大且令人骇然的。】

【永远不要小看任何一位女性,都是生而为人,所谓女子之能,又能比男人差到哪里去?】

这是感同身受啊。

所以王贞仪懂得其他女子的苦,也看得到其他女子的不易。

“这样一位女子,怎能29岁就因病去世了呢?”

“是啊,太可惜了。”

“真是天妒英才!”

听到那王贞仪为女性权益而奔走疾呼,已然有不少女子都红了眼眶。

一个女子所受到的歧视和压力等,尚且都能将自身为难住,更何况是为其他众多女性们呢?

所以王贞仪此举,堪称大义!也为人所尊敬钦佩!

可越是打心底喜爱这位女子,就越是为其的早逝可惜不甘。

为什么这样一位天才般的奇女子,却要那么早就离开人世?若是她还能继续在这世间,又能达到什么地步?达成什么成就?又是否能再推动和改变什么?真是可惜......太为其可惜心痛了啊。

【虽然王贞仪的一生很是短暂,但她的一生又何其绚烂。】

【如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中就可以看出,王贞仪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

【我们先来讲讲王贞仪在数学领域上的相关成就——】

【其中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

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是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是直接在桌上排布等。】

【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作“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

【另外算筹在我国其实起源甚早,如《老子》中就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

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

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

【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除此之外,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也都认为容易了解。】

一边说着,天幕之上则一边有着相关的画面展现以及演示。

这引得历朝历代下许多人都瞬间拿起了纸和笔,也在做相关的记录。

不过若是能得到王贞仪那三卷书等,那就更好了,毕竟天幕之上所展现和演示的范畴还是有限。

但哪怕只是这样,也是没得说。

否则他们又如何能从其他地方得到这些?

还是得知足才是。

【再说与探索自然相关的——】

【我们已知地球是一个大圆球,站在地球“边缘”,以及下半球的人为什么不会倾斜和摔倒呢?】

【这个问题对现代的人来说已是普通的常识,不用发问。

可是在18世纪末叶时,虽然我国大多数学者也都承认地球是圆的,但却很少考虑或回答不了这个不倾斜摔倒的问题。】

【唯有初出茅庐的王贞仪,经过仔细研究,对这个问题做了通俗的解释。】

【她在《地圆论》中说,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为正中,因此远看别的地方都是斜立的,似乎都该倾倒,实际都不倒,难道不是因为各地的人头上都是天,脚下都是地吗?】

【这就是说,人们生活的地球,处于四周都是天空的空间之中,对宇宙空间来说,任何地方的人头上都是天,脚下都是地,所以王贞仪正确的认为,在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中,没有上、下、侧、正的严格区别。】

【这在当时的社会,可是一个很难能可贵的认识。】

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区别,知其然不难,可知其所以然却不简单。

可见这位王贞仪足以有探索求真的精神。

别人很少考虑的问题,王贞仪却能仔细研究,并且做出通俗解释,足可谓是难得了。

对于此女子,就算大多数男子也不能说些什么。

甚至有男子不禁摇头叹息道——

“如此女子,不管放在什么朝代之下,都当是无法泯灭于众的存在,也必然是令人敬佩和赞叹的存在。”

“谁说不是呢。”

“哎,诸位,可见这女子之能力确实也不弱啊。”

这倒是越来越无法反驳了......

【王贞仪29岁短暂的一生,做了大量的科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