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造船 始皇:涂涂抹抹(划掉)大触才是……

明朝一位内阁首辅就认为——建文帝朱允炆为人“仁弱”,即使未死而窜入异域,也不会再对朱棣的皇位构成威胁。】

【还有研究者指出,郑和下西洋次数多,时间长,朱棣的皇位在此过程中早已稳固下来,不可能历次都是为了寻访建文帝,此外,这种说法也缺乏可靠原始史料作为支撑,《明史》之中就此还有自相矛盾之处。】

【但尽管如此,也不排除寻找建文帝朱允炆是一个可能的动因。】

明朝朱棣时期——

听到这里,朱棣不禁挑了挑眉。

察觉到似有所悟的目光后,他也仅是笑了一下,不置可否。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宣扬威德——】

【如果说寻找建文帝下落的说法主要出于猜测,那么宣扬国威说则有原始史料根据。】

【不过对于宣扬威德这一点,学界一直有很多种解读。】

【其一,认为下西洋是为了“通好他国,怀柔远人”,为了践行明朝的传统政治理念。

并认为所谓“耀兵异域”的说法应该有所修正。】

【其二则是认为——这从根本上是出于明成祖本人的好大喜功。

即我国一直以天chao上国自居,所以欲令蛮夷国家畏威怀德,输诚纳贡。】

【其三,则是认为朱棣令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非出于“夸多斗靡”,而是重在宣扬德化。】

【反正大概就是表达出以下几点意思:

我大明朝,很牛,很有钱,你们都要乖乖滴!】

【与此同时,不仅要乖乖滴,不能惹事,还要给我贡献点稀罕的东西,要上贡的,懂吗!】

朱棣:“......”

此时此刻,他很想要捂脸。

【除以上这两点说法外,还有一种说法——即为了军事目的。】

【比如有认为郑和下西洋是针对帖木儿帝国而采取的行动,具体又包括想联络印度抗击帖木儿等说法。】

【还有认为是避免张士诚旧部通倭的用意。】

【帖木儿帝国是中亚河中地区的西察合台蒙古贵族——帖木儿建立的帝国。】

【张士诚则是元末明初时期群雄割据势力之一。】

【不过对于这两点说法,都采取怀疑和保留的态度。】

【因为郑和下西洋开始时,帖木儿本人已经去世。

其继承者则同明朝关系友好,加之该国已经开始分裂,按理来说,帖木儿帝国应该不会再对明朝西陲形成威胁。】

【而为了避免张士诚旧部通倭——】

【在明初的时候,对南粮北运采取海运方式。

而到永乐年间,则先后改为海陆兼运和单行漕运。】

【于是让不再负责运粮的海员参加郑和船队,可以有效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并避免他们铤而走险,勾结倭寇等等。】

【但与此同时,从以上行为来看,这些应该只能作为郑和下西洋的积极效果,而非其动因目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郑和下西洋,虽然所耗颇多,但相应的,收益和回馈也非常之可观。】

秦王宫。

嬴政点点头,就算没到那美洲大陆,到了别的地方,恐怕所得和收获也颇多。

美洲大陆能有那些令人眼馋的作物,那保不准其他大陆没有别的不曾见过的东西。

世界之大,世界之大啊。

那外面的世界,何其广大,要探索的地方事物又何其多。

嬴政光是想着,就不禁一阵激荡又急迫之感。

可恨时间不够多!

不过......嬴政突然间心思一动!

——除了海上贸易,之前观世界舆图,这陆路之间可也是连通的!

海上贸易暂且不能轻易实现,可是陆地上的贸易!

想到这里,嬴政不由得呼吸渐重起来。

他之前怎么没想起来?思绪陷入了死胡同,还好现在想到!

与此同时,就听天幕也开口道——

【在我国古代,一般去西方做生意,有两种选择——】

【毕竟那时候古人还不能坐飞机上天,所以嘛,想要出国去别处,那除了走路,就只能是下海。】

【——即一共两条路,一条叫作陆上丝绸之路,一条叫作海上丝绸之路。】

“嗯嗯??”

刘彻瞬间睁大了眼睛:“后世......后世之人竟然能上天?!”

众大臣也是一脸惊讶。

那“肥鸡”是何物啊?

究竟多肥的鸡能载着人飞上天?

这也太神奇了吧!

一时间,几乎历朝历代大多数人都注意到了天幕话中所说“fei/ji”,所以,究竟是怎么上天的?!坐什么上天的?!

但他们注定没办法左右天幕,只能继续听下去——

【在唐朝以前,其实国内更喜欢走陆上丝绸之路,毕竟限制条件较少。】

【而且陆上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比如我们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就很有名。】

刘彻挑了挑眉,嗯哼,有名!不愧是他!

【不过“张骞出使西域”就不细说了,毕竟重点也不是这个。】

刘彻:“......”

熟悉的感觉......每次都是对他“一带而过”!!

【反正陆上丝绸之路的确很历史悠久,只是之前我们讲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也说过了——

【于安史之乱之后,西北地区就不再受国家管控,于是就此失去了对西域地区的辖制,等到了宋朝时期,那里甚至变成了西夏以及回鹘人的地盘。】

刘彻不禁冷哼一声。

每每想起这件事,都让他心塞又气愤!!

唐朝李世民时期。

再次听到“安史之乱”,李世民还是不由得叹了口气。

不过上一次他收到了“李隆基”的回信,观其内容,已算是多有宽慰了。

不过现下,这陆上丝绸之路可是完全行得通。

但唐之后——

【到宋朝时期,陆路走不通,那就走海路。】

【而且别忘了宋朝时期的“一路向南”,这往南方偏移,可不就更靠近海岸了。】

【哦,好嘛,看来“一路向南”还是有点用的。】

赵匡胤:“......”

熟悉的感觉......每次都是这种语气!

【于是从宋朝开始,海上贸易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然后历经了北宋,南宋,元朝,历经了一代代商人的海上贸易,于是海上丝绸之路也就逐渐繁荣了起来。】

【而到了明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自然就成了明朝人的首选航线。】

【补个知识点——海上丝绸贸易在宋朝以前自然也有,只是到了宋朝之后,才开始在对外经济中逐渐占据主体地位。】

【那么问题又来了呦——为什么到了明朝,会出现郑和下西洋这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其中一点当然是造船技术在明朝时期,就已经有了足够长期的发展和积累!】

“快,这里要更仔仔细细记下来!”

嬴政立即又开口严肃嘱咐宫人。

造船!秦朝需要改进造船技术!

另一边,已经进入造纸局的墨家子田胜以及荆元二人也不禁“严阵以待”起来——

造纸和雕版印刷已经满足不了他们,他们也想试试造船和改进船只!

【能造出足以支撑长时间下海的好船,自然离不开一直以来,历经各朝各代改进的造船技术。】

【正是因为经过了一代代人的努力,才使得造船技术也一次次的进步。】

【所以我们讲一下船只的“进步”过程——】

【首先就是桨和橹。】

【桨诞生的时间比较早,它是船只前进的动力来源。】

【毕竟你划船浪不起来的话,就必然要用到船桨了。】

刘彻:“???”

浪?什么叫浪不起来?

【但是初期,有个问题,这船桨虽然能使小船动起来,可是一个人只有两只手,两只手最多也只能握两只船桨。】

【而多加几个人到船上,手是多了,船桨也多了,动力也足了,但人也占地方不是。】

【于是问题又来了,又什么办法能让一个人也能划得动力大一些?】

【而且在划船的时候,桨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发挥作用——毕竟船桨只能作用于水里,出水之后就没动力使船前进了。】

【然后到了西汉时期,人们在桨的基础上就作了改进,发明了一种装置——即所谓的“橹”。】

【橹叶比桨更宽,放置在船尾,人可以通过绳子来调整方向,并带动水中的橹叶左右摇摆,给船只提供向前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