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理由都足够的有力,关键还在于,李隆基跟其他雄才大略的帝王一样,关键大事上,比较听人劝。

于是,武惠妃这个惠妃,一坐就是十三年。

所以,从一开始,这个太子李瑛,就是武惠妃的绊脚石,牢牢地把她拦在了皇后宝座的外面。

这漫长的十几年中,太子李瑛也不是死人,他和另外两个兄弟,因为武惠妃专宠,害他们母亲失了宠,经常表达对武惠妃的不满。

这位太子的政治斗争水平,看来跟被废的王皇后差不多,一整个大动作,就是表达不满,直言不讳、直抒胸臆地表达不满。

这就给武惠妃提供了卖惨告状的素材,添油加醋天天讲、日日讲,长此以往,李隆基动了废太子的心思。

这时候又有人出来阻止了,是个重量级的人物,宰相张九龄,《唐诗三百首》卷首诗的作者。

他的理由很充分,太子诸王久居深宫,没有什么大错,动太子就是动国本。

擅动国本会有什么下场呢?张九龄一下子扯出了四个前朝掌故。

晋献公错信了骊姬,汉武帝冤枉了太子,晋惠帝错信了贾南风,隋文帝错立了隋炀帝。

如果吴秋水做的视频盘点能火出圈的话,出个第二季,这四个故事里得有好几个后妃上榜。张九龄这番话,说服力很强。

但最有说服力的,还是武惠妃自己。武惠妃派了亲信奴才,想要拉拢张九龄,张九龄将此事举报给了李隆基。

李隆基这回还是很听人劝,熄了废太子的心思。

开元二十五年,注定是个多事之秋。张九龄费了三寸不烂之舌,九牛二虎之力,总算粉碎了武惠妃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