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修建完毕后,c大的学生也即将离开。

这几天,他们都感受到了恩缙山村民们的热情,难免涌出不舍的情绪。走时,他们把自己背包里的零食全都拿出来,还有好几箱当初看了新闻以后,准备的泡面。

还有他们的地址跟电话。

主要是给恩缙山正在上学的那些留守儿童们。在学校的牵线搭桥之下,一些学生可以一对一的跟留守儿童通信往来,可以在信里写他们遇到的学习上的难题,或是有没有什么需要书籍本子,到时候学校统一收集,采购相应的书和练习册,捐赠给那些孩子。

恩缙山附近的教育资源真的不够,孩子们比起城市里的同龄人要欠缺很多,但有了一对一帮扶的c大学生帮扶,至少在某些学习方法上,能得到点帮助。

不能填补差距,却或多或少的可以消弭一些。

走之前,恩缙山的村民都到山脚下送别c大的师生。

看着穿着当地服饰,淳朴黝黑,脸上遍布岁月蹉跎痕迹的恩缙山人民,他们错落的站着送别,甚至都不擅长挥手,却配合学生们僵硬挥手说再见的样子。

比起大多数人的心酸怜悯,一个坐在大巴最后排的学生,直接拉开车窗,凭借一腔少年人的热血意气,在大巴开动的时候,歇斯底里大喊道:“我还会回来的!帮你们修路,顺顺畅畅的走出去,不走泥泞的小道,不再被困在这座破山!要修水泥路,能开大卡车!

我会回来的!一定!你们一定能走出去!!!”

受到这个学生的感染,其他的学生也都趴在车窗上,学生们大喊,“我们会回来的,带着平坦光滑的水泥路!!!”

“我们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