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着康熙又仔细的看了看朱必锴的策论,看罢后也不由得叹了一句眼光毒辣,针砭时弊也。

有了朱必锴的璞玉在前,康熙在翻阅后面的试卷时便觉得有些索然无味,最终,康熙大笔一挥,圈定了朱必锴的状元之位。

接下来的一切都显的水到渠成,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不外如是。

传胪仪式当日,朱必锴等新科进士身着朝服,头戴专用的三枝九叶帽顶,从宫门踏入,走在正中的道路上,朱必锴顿时体会到权力带来的刺激和快感。

文武百官立侍在侧,礼乐声响起,康熙缓缓落座于保和殿上位。

“状元朱必锴。”

“状元朱必锴。”

“状元朱必锴。”

内侍们的声音一层一层的往下面传来,响彻云霄,朝臣当众的朱轼眼眶微红,御道正中间的朱必锴满是少年意气。

解元、会元、状元,十几岁的状元郎,人人皆知此子日后前途无量。

旭日罘罳霁色开,鸿胪声彻殿头来。

十年苦读今鱼跃,不忘昔日雪花开。

传胪大典过后,朱必锴骑上马,身上系着大红花,缓缓的绕着京城而走,路上数不清的小娘子将自己的香囊或是手帕仍在最为俊俏的状元郎身上,而状元郎却只接了一个手帕,走了许久还在回头往扔出手帕的窗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