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把印书的程序说了一遍,赵果儿对董氏解释了正是如今在用的雕版印刷的不易,才导致书价贵,流通的还格外的少。
可若是能改了用活字印刷,提高印书的速度。哪怕书价依然贵,却至少能够让更多的书被印制出来,久了也不至于就失传了。
“这法子若是真的成,那可是功在千秋的事。”
董氏激动的道:“这若真成了,我让我爹替你向朝廷上书请封。”
“别。”
赵果儿连忙拒绝:“干娘,这法子您可千万别叫人知道是我给您的。这就当是偿你们不要白糖作坊份子的损失了。用这法子,你们多联络几家家里头藏书多的,说不定还能书换书,多换些书出来印了售卖。那不是又赚了银子还在读书人中赚了名气和威望了么?我也不多求,只要往后我们家书楼的书您全给包了就成。”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会算账?这若是真成了,开书肆可不会比你们村的白糖作坊少赚钱。最主要的是,还没人敢轻视小瞧了,说这买卖有铜臭味那样阴阳怪气的话。”
董氏都替赵果儿的“缺心眼”着急,又好笑又好气的说道:“还可是能够名利双收,留名千古的。”
“我也不是读书人,对名利双收,留名千古没啥兴致。”
赵果儿摆摆手:“这活字印刷是我从书上看的,是个叫毕昇的古人想出来的法子。也不知道什么缘故没能传下来。若是非要上书请封,也该给他请封才是。”
给一个不知是生在哪朝哪代的古人请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