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学呆了一旬,好不容易休沐,下次再回家便是七日后,林霁云担心会耽误交稿时间,便提前把这个月的稿子完成了,趁着休沐正好送到万象书肆处,拿了三十两银子,还有一沓读者来信。
老板周富说第二次期刊发售后,不少读者特别写了信,嘱咐他一定要转交到作者手里。
周富知道林霁云很喜欢读者来信,他的意思是看过之后如果能回复就更好了。
林霁云提前交了稿,正好有时间,便点点头答应了。
等休沐结束,林霁云和小表弟回了太学。
孙常威比他们来的还早,见林霁云和张慧安回来,便帮忙拎行李,张慧安大部分东西都在宿舍,这次没带什么东西,而林霁云除了衣物,还带了书肆老板给他的读者来信。
孙常威拿的就是装在书箱里的读者来信和稿纸。
他以为是林霁云从家里带的学习用书,接过去后还道:“霁云兄你是不是太努力了,才休息了两天,又带来这么多书?太过勤奋以后可是会像刘博士那样的。”
刘博士主教四书五经,学识渊博,堪为大师,只可惜因读书过猛,英年早秃,太学里的学生就算不认识他的面容,也认识他那标志性油光发亮的脑袋。
林霁云摇头,准备消除读书会秃头这个谣言,“你这是迷信,是刘博士他爹秃头,所以他才秃头的,并不是他努力读书的缘故。”
孙常威有些疑惑,“你怎么知道刘博士他爹也是秃头的?你见过?”
林霁云当然没有见过,可他在ABO世界了解过秃头和遗传有很大的关系,家族里有男性秃头的话,男性子嗣秃头的概率就更高。
不过具体原理林霁云很难让孙常威明白。
最后只好放弃这个话题了。
路上孙常威还特地跟他们说起了他提前打听到的小道消息,“你们知道吗?太学今年要举办诗社、琴社之类的,以前可没有。”
这不就是ABO世界学校的社团吗?林霁云有点感兴趣。
孙常威见林霁云的目光转向他,更是一连串把自己打听到的都说了出来,“张元良先生说除了读书,也应该发展个人爱好,让太学的学生在学习闲暇之余,自行根据喜好组织成社,互相讨论交流。”
“太学固定了一些名目,有诗社、琴社、骑射社、画社,甚至还有花草社和造物社。”
林霁云有些迷茫,“花草社是种花的吗?”
孙常威点头,“霁云兄你想去花草社吗?我打算去造物社,做点小玩意。”
孙常威他父亲是工部尚书,孙常威受家里熏陶,去造物社也正常。
林霁云心思都在赚钱上,对这些社团虽然有点兴趣,但兴趣没那么大,如果真让他挑的话,可能种花种草更有趣些,于是点了点头。
孙常威的小道消息果真准确,第二日太学便专门停课半日,让学生参与社团活动。
活动在太学湖边的空地举行,基本上所有学子都来了,这届学子差不多有三百余人,平常不觉得多,聚在一起倒觉得闹哄哄的。
每个社团都有专人负责登记,社团旁边挂着大大的幌子,写着各个社的名称。
孙常威火急火燎去找造物社了,林霁云问小表弟想去哪个社团。
张慧安在家读书也没什么才艺,连种地都不怎么会,纠结了半天准备去诗社,因为听别的学子说,诗社每月任务很简单,只要做首诗,大家聚在一起评论即可,没什么难度。
林霁云不太擅长做诗,想了想,还是遵从一开始的意愿去了花草社。
花草社人少,只有几个人,负责花草社的老师见林霁云来,问道:“想来花草社吗?”
林霁云点点头。
老师又道:“花草社需要社员每月种植至少一株花草,有时间吗?”
一株花草怎么没时间,林霁云痛快签了自己的名字和班级,然后领了一小包种子,老师说下次花草社活动的时候要带上发芽的植株,大家一起观赏讨论。
等报完名,林霁云去找小表弟和孙常威,诗社人山人海,和花草社的门庭冷落完全不同,大家都往里挤,林霁云一时也找不到小表弟,又被挤得难受,连忙退出来,准备去造物社找孙常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