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页

从大周开始 混乱不堪 3003 字 2022-11-27

而且元祐帝膝下无子,只能从宗室之中,过继一位为皇储,日后继承大统。

如今元祐帝还在,各国之间还算平稳,纵使有些小摩擦,也无伤大雅。

可若是元祐帝不在了呢?彼时新帝继位,不论是西夏,还是辽国,只怕都不会坐视,若是这两国联合起来,同时举兵入侵。

到时候新帝刚刚即位,屁股都还没坐稳,自身的威信还没树立,就要接手这么一个烂摊子么?

元祐帝是一个好皇帝,这一点毋庸置疑的。

除了如今在立储上面犹豫不决,有了那么一点点的污点之外,其余不论在任何地方,都是个十足的好皇帝,不论是武百官,勋贵世家,还是平民百姓,对于这个仁善的皇帝都十分的爱戴。

如此一位受世人爱戴的好皇帝,又怎么会明明看到了这些问题,却又置之不理呢!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在元祐帝的心中,虽然他的几个儿子都不幸夭折,可作为天子,天下万民,皆是他的子民,日后不论是选择兖王还是邕王,亦或者别的宗室子作为皇储,他都要提他们好好的谋划一番。

将一些已然预见的危机,尽量的扼杀在摇篮之中,就算是不能,也要尽可能的留下后手,以免新帝继位,事件突发之后,陷入被动之中,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这也是为何元祐帝要把英国公和郑老将军这两位老将一个放在西北,一个放在北地的缘故。

第 120章 布政使司(第三更!)

汴京,卫家!丁健成天成天的往外跑,忙着运转司的事情,如今雪花精盐的生意越做越大,锦衣卫大营后面的制盐作坊也愈发的忙碌,从早到晚,升腾的炊烟就从未停歇过。汴京城里的市场算是基本饱和了,可汴京之外,开封府之外,大周十五路,那些个世家大族,士绅巨富又有多少。可若是仅仅只凭运转司如今的实力,想要把精盐送至大周各地的话,还力有未逮。丁健想出了个办法。说起来,这个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卫家肥皂生意经营模式的启发。昔日,卫家何其弱小,就连想把肥皂生意做至扬州府全境,尚且有些困难,更别说将生意做到如今这个规模,遍布大周全境。既然肥皂生意可以和柳家合作,借助柳家的势力,那么为什么运转司的精盐生意不能和别人合作。运转司自己虽然没有渠道,但却有世上独一无二的雪花精盐,这便是运转司最大的本钱。丁健很清楚,只有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够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如今雪花精盐在汴京城的名气,一时无两,银子跟天上掉下来的似的,不断落入运转司的口袋里。眼红的人多了去了,可因着锦衣卫的关系,却又不敢乱来!而丁健要做的,就是待价而沽!与人合作做生意,看的不仅仅对方提供的价钱高低,还看对方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这是卫允曾经说过的话,丁健深以为然,一直铭记在心。丁健很忙碌,小卫氏同样也没有闲着,虽然铺子和庄子不需要她亲自打理,可旭哥儿小子衿兄妹俩,却一直是小卫氏在亲自照顾。尤其是现在元祐帝刚刚下旨,替卫允和英国公张家的姑娘赐婚,小卫氏当即便开始张罗起聘礼来。女方可是英国公独女,英国公府乃是整个大周除了皇室之外,最最顶尖的勋贵世家,聘礼若是太薄了,岂不显得卫家不重视这门亲事。只是卫家的底蕴终究还是太浅了些,这世上真正的好东西,都在那些世家大族的私库里头藏着,寻常人便是有钱,也没地方买。小卫氏正为这事儿发愁,不成想那日颁旨的李内官又带着一群小内侍,抬着几个箱笼,登上了卫家的大门。似乎知道小卫氏正在为这事儿发愁一样,元祐帝直接命贴身的赵內官从内库里头,挑了三箱子比较贵重的物件赐给卫家,充入送给英国公府的聘礼之中。小卫氏哪里经历过这种待遇,当即激动的差点晕了过去,遥遥朝着皇宫的方向跪拜,对元祐帝这位“圣明”的天子千恩万谢。压箱底的东西有了,小卫氏的心也就放了下去,不过为了慎重起见,还是特意提着厚礼去了秦府,拜访秦大爷的大娘子孙氏,托孙氏帮着搜罗一些其他的珍贵物件。前前后后,一共忙活了三个多月,统共花出去三万多两银子,才将给英国公家的聘礼准备妥当。然后又是挑选良辰吉日,又是和书,直接去了承宣布政使司衙门!拜访如今的顶头上司,陕西布政使方贺文!说起这个方贺文,经历还真有几分传奇。方贺文今年六十四岁,出身寒门,乃是先帝时期的进士,虽只在二甲之列,却考入了翰林院,成了庶吉士。后来先帝薨逝,元祐帝即位,先太后刘氏垂帘听政,方贺文出身寒门,无强大的家族支撑,又无伯乐提拔,勉强留在汴京也不过是虚度光阴罢了,于是便选择了外放。先是去西南偏僻之地做了个小小的七品县令。花了六年的时间,做到了从五品的泉州知州,而后遇上了元祐帝亲政,朝堂之中,人员大幅调动变迁,方贺文也一次被调往延州任知州,看似是平调,可延州乃是直辖州,在级别上,和府等同,手中权力不可同日而语,也算是升了官。三年之后,方贺文因政绩出色,被擢升至正五品,获得了连任的资格,不成想就在方贺文做延州知州的第四个年头,西夏忽然大举东进,五万大军直逼延州。彼时守在西北的还不是英国公,而是郑老将军,当时的郑老将军,正值壮年,正是最巅峰的时候,先是在榆林一代,率军和西夏大军数次野战,互有胜负。而后西夏增兵,郑老将军率军退守延州,坚守了一月之久,直至朝廷增员大军赶到,西夏大军只能选择退去。而在这一个多月期间,郑老将军大军的后勤粮草辎重,皆是由方贺文这位延州知州调度的。郑老将军因为这一战,成功奠定了他的声明,而方贺文,也在这次的大战之中崭露头角,展现了极强的执政、应变能力。于是乎三年任满之后,先是调取了京兆府当知府,又六年,官至陕西布政使司左参政,然后一直留在了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做到了如今陕西布政使的位置,官阶也升到了从二品,手握实权,统领陕西路所有政事。“下官新任庆州知州卫允,参见布政使大人!”布政使司衙门内,卫允恭恭敬敬的朝着方贺文行礼道。方贺文今年六十四岁,须发已然是银黑参半,一身紫色公服,面色威严,不怒自威。“免礼!”方贺文放下正在批阅的公文,打量了一番卫允的,笑道:“卫大人比本官想象之中还要年轻许多!”方贺文看着严肃,可真正说起来话,却又显得颇为随和,并没有什么架子,似乎就是在和一个普通的晚辈交谈一样。卫允不卑不亢的道:“下官初入官场,年纪又轻,许多东西都不太懂,日后还需大人多多提点!”方贺文道:“卫大人谦虚了,卫大人的名头,本官可是如雷贯耳啊!官家钦点的新科探花,上任不过月余,便被提拔为翰林院侍读,成了官家跟前的红人,而后又替官家被任命为锦衣卫指挥使,以文官之身,兼领武职。如今入朝不到一年,便从七品的编修做到了如今的五品知州,庆州虽是州属,却下辖拱手躬身,恭恭敬敬的礼道:“多谢大人提点!”到底是文官出身,将庆州的情况大致告诉卫允之后,方贺文又考校起了卫允的才学,留卫允说了会儿话,然后才命人将庆州知州的官印交予卫允,带着卫允在布政使司衙门里头逛了一圈,一一见了其他上官。待卫允离开布政使司衙门的时候,已然是半个时辰之后!

第 121章 庆阳县城

出了布政使司衙门,卫允便直奔客栈,将官印和布政使司衙门出具的文书交给立春保管,在客栈里头歇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清早,卯时初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主仆四人便已经起床。洗漱,在客栈之中用了早膳,又嘱咐客栈的小二将马儿喂的饱饱的,于卯时末刻之际,套上了马车,径直往城外而去,踏上了前往庆州的官道。庆州在长安府西北,卫允要去的乃是州府衙门所在的庆阳城,与长安相隔三百多里,不过已经在长安的承宣布政使司衙门报过到了,卫允就不那么着急赶路了。三百多里的路,被他整整走了六天,每天平均下来,也就是赶了五十多里路的样子,由于没有带别的下人,是以路上所有的琐事,都只能是白杨这个贴身的小厮来解决。卫允则带着立春和立夏两个小丫头整日游山玩水,遍览一路之上的风光,日子过得好不惬意,好像根本不是去赴任,而是去郊游踏青一样。卫允一行七人,两辆马车,两匹马,主仆四人,外加买来的两个车把式兼做粗活,给小白杨打下手跑腿的。头前那辆马车里头,原本坐着卫允和两个俏丽可爱,乖巧听话的侍女,后面那家简陋的乌蓬马车,则是堆放着箱笼行礼,还有一路走来,买的一些特产什么的。不过在出了长安城之后,卫允便从马车里头出来,和小白杨一道骑马走在马车的前边,也能更好的欣赏一下沿途的风光。其实从整体看来,大周境内还算比较安定的,至少卫允这一路从汴京走过来,还没有遇到过拦路劫道的。卫允反倒是觉得有些遗憾,他可是把刀枪还有铁胎弓一直带着的,不过如今除了将佩刀悬在马背左侧,镔铁枪还有铁胎弓,铁箭都在后边堆放行礼的马车里头放着的。不得不说,卫允这也算是艺高人胆大了,寻常官员赴外地上任,哪一个身边不带着几个护卫,那些个大族出身的,带上十几二十个护卫更是寻常。哪一个像卫允这般,身边带着一个小厮和两个丫鬟,就直接去赴任了。·········庆阳县城,南门之外半里左右的官道旁有一茶摊,摊主是个五六十岁左右的小老头,庆阳县城人士,姓余,人们都叫他老余头。茶摊里头还有一个十六七岁左右的小跑堂,中等身高,有些瘦弱,皮肤黝黑,是老余头的本家侄子,在家行六,大家伙都叫他六郎,至于大名,谁会去记一个跑堂的大名。清晨,寅卯之交,城门就已经打开,官道之上,陆陆续续的开始有行人出现在门口的官道之上,有挑着柴火的樵夫,扛着铁叉、挑着猎物的猎户,还有推着小车的商贩,熙熙攘攘的朝着庆阳县城涌去。茶摊早早就开了门,袅袅的炊烟升起,老余头的婆娘在后厨帮着烧水煮茶,老余头站在柜台前,六郎将抹布挂在肩上,守在门口。不过早上过来喝茶的还真没什么人,余六郎也不着急,坐在长凳上,仔细打量着过往的人群,颇为认真。日头自动向西缓缓移动,越靠近正午,太阳就越大,早上的清凉已经完全褪去,炙热的阳光带来滚烫的热量,茶摊里头的老余头眼睛却越来越亮。天气一热,行路的旅人就更容易渴,茶摊的生意也就越好。还没到正午,茶摊里头就已经坐了六七个人,虽只是点的最便宜的凉茶,价格不高,可总还有的赚。余六郎招呼完新来的客人,刚坐下休息不到半盏茶功夫,便看到南边的官道之上,两匹高头大马,迎面而来,一左一右,左边那个一身玄色长衫,相貌俊逸,菱角分明;另一个则普通许多,圆脸阔额,身上穿着青布劲装。这二人应当是一主一仆,左边那人为主,右边那人为仆,余六郎如是猜想到。两人之后,跟着两架马车,皆是乌蓬青布,不论是装饰还是造型都极为普通,在大户人家之中极为常见。年轻人勒马停在茶摊边上,翻身下马,道:“咱们先停下喝口茶,歇一歇再进城!”虽然庆阳县城就在眼前,但卫允却一点都是急着进去,到都到了,也不介意喝口茶的功夫。“公子里边请!”余六郎笑这迎了上来,将年轻人迎了进去。卫允的目光扫过茶摊,简单的一间草棚,里面放着泰,四十岁,京兆府人士,和卫允乃是同科进士,不过只是个三甲,不过出身世家,虽不是什么豪族,却也是读书人家,书香门第。不过这些都不是什么重要的信息,卫允想知道的是如今庆州的近况,百姓的生活水平,以及庆州境内的治安现状。“六郎啊,本公子在长安之时,便听说庆州边上,环县和镇原境内,便有好几股马贼盘踞,经常劫掠过路的商贩,旅人,杀人不眨眼,听着怪吓人的,也不知是真是假!”“啊呸!”余六郎却一脸的鄙夷:“也不知是哪个黑心肝的,竟然败坏咱们庆州的名声,公子,您可千万别信,咱们庆州的治安可好着呢!环县边上,有英国公世子张少将军领着五千西北军坐镇,哪个不开眼的马贼敢来咱们庆州闹事儿,怕是老寿星上吊,嫌自己的命太长了!”紧接着,卫允便有一搭没一搭的拉着余六郎打听起庆阳县的情况,别看余六郎只是个茶摊里头跑堂的小二,可这茶摊坐落在庆阳县城的门户之上,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的人全都得经过这儿。余六郎又是个颇为机灵的,和他聊了不过两盏茶的功夫,还真叫卫允打听出来不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