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认为这种考核就是身居高位者的权力欲望作祟。
但是,随着自己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责任越来越大的时候,朱常洛不敢有任何的掉以轻心,朱常洛总担心自己的思想会被曲解。
所以,渐渐的他也加强了对西山皇庄的思想控制和忠诚教育。
因为,朱常洛明白偌大的一个帝国,根本不是他一个人就可以管理的过来的。
大的方向他可以去总领把握,但是细分到各个地方上的执行,就需要很多的人才能办到!
但是,这些人又不能像原来那样,只要是读书人经过了科举,朝廷就会给他们官职,然后让他们作为天子和朝廷的代理人在大明各个布政司,府,县进行管理。
因为,朱常洛知道这种形式上的管理,在一千年前或许是非常先进的,但是经过了隋唐宋元等漫长的历史演化以后,这种形式还是有漏洞的。
科举虽然摧毁了魏晋以来的世禄世卿的九品中正制形成的畸形门阀政治,保证了皇权至上。
但是,科举的出现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利益阶级,那就是广大的士人阶级。
这些士人阶级,虽然不能像魏晋之后的门阀们那般可以左右王朝更迭。
但是,这些人的影响却比门阀们更加厉害,他们几乎影响了整个天下的舆论走向。
但凡,有敢触及他们利益的改革者上台,他们都会不由自主的抱成一团,然后,群起而攻之。
就像,北宋的王安石和近前的张居正。
虽然,他们只是做了部分内部的利益改革,但是,他们的下场却是惊人的相似。
都是受到了当时全天下的士人攻击。
尤其是张居正,更是差点被挖坟掘墓。
可想而知,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路坦途,它是一条崎区的斗争之路,走过这条路时,伴随的肯定就是腥风血雨!
在这里套用伟人的一句名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所以,朱常洛很清醒自己将来的路到底会有多难。
但是,这条路再难,朱常洛还是会走下去,因为他觉得他走这条路就是上天给的他一次证明自己机会。
所以,不管怎样,朱常洛都会像亚圣孟夫子说的那样:“道之所在,虽万千人逆之,吾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