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堂叔,你把干果按照要求称好,半斤,一斤。不要短斤缺两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家族遗传原因,不管是大叔公家的大堂伯,还是三叔公家的两个堂叔,或者是自己家的小叔都有短斤缺两的爱好。
炳堂叔看了一眼称上显示的三两八,抿抿嘴,有些不情愿的加一些。
四两八,算上包装,刚刚好半斤。炳堂叔得意的勾起嘴角,觉得自己很聪明,能多赚一分就是一分。
“绝对足称。”炳堂叔拍拍有些虚的胸膛,“我保证。”
陈白羽看了他一眼,“为了生意长久,炳堂叔你最好足称。诚信是生意发展之本,短斤缺两,偷工减料是绝对要不得的。”
“你大堂伯不足称,猪肉不也卖得好?”炳堂叔有些不服气,觉得自己被一个四岁的小娃娃给教育了。
“那是因为农场只有大堂伯一个猪肉佬。”再过几年看看,呵呵。
等竞争起来了,一个连亲爸买猪肉都能少两三两的猪肉佬还有谁愿意帮衬?
目光短浅。
看到的只有眼前的一点点绳蝇利益。
陈白羽把硬纸卷成圆锥形,然后涂上浆糊粘紧。现在塑料袋还没有流行,卖猪肉用的是稻草,卖糖用的是纸。
所以他们的干果包装选择纸,而且是手感好的厚纸。
手太小,干活不方便,但也没有办法。
陈白羽在纸圆锥上用几十年后药店或者超市很常见的花式广告字体写上‘情人梅’,然后加上一行小字‘大唐农场厂出’。
看着自己的杰作,陈白羽还是很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