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就捡。哼。你本来就不打算给我买新鞋。”
母女两人站在鱼塘里一边扑着泥巴一边争吵。
陈白羽站在远处的龙眼树下一边看热闹,顺便听听八卦。
第15章小白羽学123
这段时间打工热潮刚起,不少家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跑,有人入工厂的流水线,有人在建筑工地,有人在城市郊区种菜,有人在菜市场杀鸡等等。
“要我说,还是工厂稳定,安全。”
附近村或镇的不少小年轻都到珠三角去,因为文化有限,见识少,主要是当流水线工人。在未来的十多年,这一现象都不改变过。
农场人家的孩子一般都是小学毕业就出去当流水线工人,家庭好一些的初中,再好一些的中专。
父母眼光不够长远,看不到文化知识带来的长远好处,所以最后苦的只能是孩子。像陈白羽家这样省吃俭用供孩子读书在别人看来是傻。
“小生意赚钱。”
“屁。荣庄不是在广州开了个裁缝铺,给别人做衣服么?呵呵。三天两头就被古惑仔收保护费。还有人撬门偷布。听说,已经开不下去了。”
陈白羽抿抿嘴,不管在什么时候创业都艰难,坚持下来就是胜利。但是,很可惜,农场的叔叔婶婶们都没有坚持下来。
即使坚持下来,也是固守一个小铺子,或者一块菜田,赚的都是辛苦钱。
目光不够长远,见识不够广阔,局限了发展。
上辈子,她就因为不愿意看到农场的父老乡亲穷一辈子,所以才想方设法的引进投资。想到上辈子最后的结局,陈白羽眼里闪过一抹不符合年龄的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