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本是要借机提起北伐之事,但官家在此时先提起母亲的事情,又说得这般可怜,他暗道不好,果然,赵德基又说:“朕深念亲恩,不忍太后在虏地受苦。为了略尽孝道,哪怕是卑辞厚礼,也要与虏人讲和,迎回母后……”
孝道是人伦大义,张浚完全反驳不得,只能说:“陛下孝感动天,臣等将尽力而为。”
赵德基此时已经决心迎回母亲,便趁机说:“如今内阁空缺,爱卿想好人选没有?”
秦桧这些日子,多次上张浚府邸。他和张浚都是昔日进士,他在张浚面前也保持着一定的不卑不亢,很得张浚好感。张浚洞庭督师胜利,剿灭杨么后,志得意满,最需要的并非处处和自己作对的助手,而秦桧表现出来的顺从和他早年的“气节”,令他完全放心,立刻就说:“臣观秦桧是合适人选。”
既要真正议和,有秦桧在朝中,当是一等一的上佳人选。这一次,赵德基再也没有考虑,立刻拍板:“即是如此,就召秦桧入内。”
“臣遵旨。”
赵德基又问:“四大将领如何?”
张浚毕竟还是主战的,就说:“虏人狡诈多端。即便为迎回太后,也要做足充分准备。”
赵德基自然明白此意,他自从海上逃亡归来后,对金兵,尤其是金兀术,心里隐藏了深深的恐惧,根本不敢与之决战,但没有一定胜利的保证,就没有跟金国议和的筹码,此时,更需要几场像样的胜利来提升自己的谈判本钱。
“以爱卿看来,四大将如何统驭?”
“臣观张俊、刘光,都是庸将。而韩忠良敢战。唯岳鹏举沉鸷,文韬武略,如今虏人虎视眈眈,尤须在两河内布防……”
赵德基这些年也对岳鹏举养成了依赖的心理,尤其是大战时,非要岳鹏举出马不可。他听得如此,就说:“需急令岳鹏举驻守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