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啊,全是。”余震说着,摸出一个手机,放在桌上,给夏溪看照片。
夏溪一看,心中微颤。
每张照片上面,都是满满父爱。
余震带着余同,在外省旅行、在外国旅行……在游乐场、在动植物园、在滑雪场、在溜冰场、在图书馆、在科技馆、在大学校园、在体育馆、在美术馆、在音乐节、在天湖、在寺庙……而且,每张照片、视频,余震还都做了备注,什么“上围棋课”“上钢琴课”“上篮球课”……里面,余震一脸开心,满眼骄傲,可以看得出来,“儿子”是他离婚之后精神寄托。
夏溪抬眼。
她发现,余震正在讲着余同有多不好:“从他三岁开始,就觉得他其实和我特别不像,也不知道继承自谁。他小时候,曾说学校要交什么费用,要了几百块钱,结果是去充值什么游戏——”
夏溪再次意识到了,对于大部分父母来说,认为子女哪哪都好,前提只是“他/她是我的孩子”。一旦这个前提不存在,便哪哪都坏。
这很正常。
夏溪十分清楚这点。
可是,她会忍不住想,余同,那个只有16岁的少年,也许,将会以“被告”这种极其猛烈的方式同样认识到这点。
假如不能接受……他会收到“爸爸”发的一纸起诉书。
“爸爸”甚至不能等他高考结束。
“生活”这个东西,本质就是“无常”。最开心的事都是由于“意料之外”,最伤心的事也都是由于“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