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8页

许是因为受了前日里万俟宸所言的震动叫她心防微乱,当第二日接到那让整个朝野巨震的折子之时夏侯云曦竟然也有两分惶然来,八月二十一日夏侯非白出发,八月二十九日曦朝的国书便送到了东周公主的手上,然而在九月二日这一天东周却是不等夏侯非白赶往东海,反倒是先下手为强的将与其一起为和谈做准备的齐州府宋涯抓了起来,并以其为人质让最靠近东周战船的一万曦朝海军卸甲投降弃船登陆,如此一来,东海的海面之上现如今已经没有曦朝的武装力量!

如此消息甫一传回长安便立时掀起了轩然大波,所有人都对夏侯非白的和谈之行充满了希望,却无人想到夏侯非白的人还没有到东海东周都忍不住的先人一手,一万海军卸甲弃船,现如今海面之上完全进入了东周的掌控之中,下一步,东周定然是要登陆之后对齐州府沿海各路逐一击破了!

和谈的计划破灭,大战之势已定!

东府文臣见此结果最是沮丧,与此同时枢密院之内众臣俱是请战而出,然而此番海战不比寻常,一众大将军之内竟然没有一人对海战有十成十的把握,宸帝在收到信报的当日连发十二道调令,命令东海王继续赶往齐州府,代替宋涯之权责,而后又将越州府与齐州府两路的十处驻军进行了调动,如此大规模大范围的动作自然是惊动了整个中原,“异族入侵,曦朝危矣”的流言瞬时在中原大地之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流传开来,一起流传开来的还有东周国的诡异强大与曦朝的卑微弱小,还未开战,曦朝已败。

中原之上各处力量都在蠢蠢欲动,有对异族嗤之以鼻的欲要奋起抗敌的,也有对曦朝政权实行观望之态的,还有些人则是要趁着大乱之时浑水摸鱼谋己之利,再有的,便是心图皇权的不臣之军了,万俟宸收服七国,南至大宛、月氏,北到大燕、大梁,这广阔疆域之上战死之人无数,投降的军阀门户更多,至此紧要关头,那些深深蛰伏的阴诡野心几乎再也将忍不得,暗涌不停,乱数将变。

朝中十二道急令已下,东海边上的防卫便进入了紧急状态,随着而来的不仅是东海,便是其他地方也接二连三的有密折上奏,俱是详述各地暴乱之象的折子,如雨一般的向着枢密院而来,万俟宸连着三日将枢密院众人召与外书房议事,连着三日都至深夜才散。

九月初六,宸帝发令召洛王万俟玉和南安王洛萧返回长安城。

二王一个在西北之地赈灾,另一个前往大燕之地管束军政,此番国中遭遇如此大变,若非是情况紧急宸帝也不会如此急召二人返回长安,朝中枢密院战将俱是宸帝亲信,能用之人不可谓不少,然而曦朝初立,若非身份贵胄之人又如何能起到震慑人心稳定民心的效果,便是因为如此,这照二王归来的政令一出,外头的百姓们愈发的意识到情况危急。

九月初八,先大宛朝尔部揭竿而反,旨在求大宛!

宸帝闻讯怒不可遏,着枢密院副使祝云阳及龙威将军林逸领兵十万前往大宛平乱!

九月十二,先大梁以北的浩特部落起兵造反,称宸帝昏庸无道,并非天命神授,与夺取大梁王都之战中诛杀大梁皇族血脉残暴冷酷至极,其集兵五万与大梁以北的林芝府复立国号大梁,扶持大梁赵氏旁系之主为王,称帝。

此讯一出,先前的兵部员外郎现如今的翰林学士齐林请战,其人乃是文臣之身,怎可行领兵之权,然而让众人的意外的是,宸帝竟然准了齐林所请,又点骠骑将军简振声随行,再将西北路的两处治军之权交予齐林,命齐林二人不日启程,快马加鞭去收拾那大梁皇帝!

东周之乱已经叫人人心惶惶,谁也没有想到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由此而生的后续之乱才是真正叫曦朝危在旦夕的,外患不怕,最怕的是内外交困,到时候内外夹击之下曦朝哪里还有还手之力,中原好不容易天下一统,难不成又要成分崩离析之势?

枢密院之内的诸位战将已经在每日里着甲入宫,只为能随时随地的接受皇命出长安城平乱,宛州与大梁之变距离楚地颇远,且地理位置较为偏院,亦是小众,但凡是朝廷力剿之下定然生不出大乱子来,最怕是中原腹地有隐乱未发,到时候一个不察便可直接威胁到长安城之内的帝宫去!

外头战乱四起,真正的起作用的便只有武将了,因此这几日来外书房俱是未得文臣出入,除了靖王之外外头几乎都不知宸帝部署如何,齐州府与越州府的军队已经调往东海之滨,而东海因为早前东齐闭关锁国的关系,长安之内来往消息十分闭塞,除了每日来往军报之外,长安城内的官署几乎难得东海情状,更别说外头的小老百姓,每每也是从上头所传谕令才得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