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页

我大概计算了大气对激光的吸收率,嗯,激光在地面往外太空打几乎打不出去,会被大气吸收掉百分之70以上。

不过要是我们把激光发射平台升高到5000米之上,避开云层以及低空稠密的空气后再往太空打,那损耗率就能降低到百分之15到18之间,要是能送到6000米高空,激光损耗会在百分之13以内,要是能到达万米高空的平流层,那损耗将会在百分之10以内。

所以我们建一个万米高空的激光发射平台,采用这个方案我们每生产100份能量,就能往地球外排放130份能量。

每建造多5个这样帮助地球环境排放能量的核反应堆,我们就能多建造15个反应堆作为生产使用。”

“采用热泵从环境中汲取热量,按照核聚变反应堆的功率,什么样的环境能承受这么庞大的能量汲取?”

陈院士等几位院士看着投影出来的一行行数据在为这个疯狂方案感到震撼,作为院士他们看得出来这个方案在理论层面没有问题,技术层面刚陆毅也说了核工业集团反馈技术没有难题。

万米高空平台这没有什么难度,高强度复合结构的氦气球就可以组成一个大平台,再利用发动机调节控制位置就行了。

但空气热泵汲取的能量不可能无中生有啊,它也是要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的,要从周围环境中吸走这么庞大的能量就算放在沙漠,不用1个小时区域内的温度就能降到冰点以下。

“海洋,赤道线的热带海洋可以,空气能热泵经过改造适用于海洋环境也是可行的。”

陆毅平静地说道:“海水的比热容比较高可以承受这样的热能汲取,另外海水的流动性会源源不断把远处高温海水运输过来,把被汲取了一部分热能的低温海水送走,这样海水并不会结冰。

当然就算是在热带海洋,这么大功率的能量汲取也还是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反应堆周围局部气候会有比较大的波动,今后沿海区域每年的台风数量也会少一部分。”

对,是少一部分,而不是台风消失,更不是把赤道热带变成寒冷带。

毕竟相比较地球的能量循环,人类的功率还是小了点,一个山竹台风蕴含的能量就比得上你几十个核聚变反应堆一年释放的能量。

之所以能造成热污染危机,无非是打破平衡引起能量堆积引起的自然调节而已。

会议室气氛有些沉默,听到热带海洋几名院士才反应过来,为什么一开始陆毅会说自己国家并没有这样的地方,米国跟俄国也没有。

确实热带海洋能承受这样的能量汲取,只是这涉及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