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玉林柳郎有恙,关西皇甫陪葬

“臣…”荀彧又要跪…

“别跪了,快去忙活吧,两地的奏书都快堆成山了,今夜你可并不轻松。”

这就是天子刘宏。

就像是抗击瘟疫,如果他几次三番的努力依旧止不住瘟疫的蔓延,久而久之,他也就心累了,只能被迫躺平了。

只是,那将会让数以万计、十万计、百万计的百姓,彻底沉沦于水深火热之中。

可…一旦看到希望,哪怕是黑暗中一丁点零星的光,天子刘宏也渴望去抓住。

谁天生也不想当一个昏君!

谁不想自己的名字垂千古。

只要有希望,有光…刘宏绝对会尝试着去抓住。

一如这国事蜩螗、江河日下的大汉,或许…若是没有羽儿,卖官鬻爵一开,刘宏保不齐就“得过且过”,就“彻底躺平”,彻底沉沦于“纸醉金迷”之中。

但现在…

一切都不一样了,因为他的眼中出现了光。

那一闪即逝,却璀璨又绚烂的光芒!

月上中庭,柳羽仍然坐在案头,一手揉着微微疼痛的额头,一手还在奋笔疾书。

得亏玉林观“不差钱…”,柳羽均是在布帛上书写。

否则,他一夜写出的竹简,怕是落起来,都得是高高的一叠。

要知道,这个时代,虽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但…所造的“蔡侯纸”成本极高,且皱巴巴的不适合用来书写。

当然,能用“布帛”而非竹简书写,也足够证明柳羽“家里有矿”。

张玉兰心疼的走过来,边帮他揉着太阳穴,边说。

“都累成这样了,还在写,就一定急于这一时么?”

柳羽胆小。“当然急于这一时了,关键问题是,我能默写出来,还得让人花费一定时间去读懂啊。”

“夫君难道,不能给他们解析一番么?”张玉兰疑惑…

柳羽摇了摇头…“能默写出来已经不容易了,浅显的我倒是能看懂,深入的去解析,就非我之力所能及了。”

话音刚落。

张仲景的声音从窗外传来,他捧着柳羽交给他的一些竹简,整个人显得极为亢奋,就像是遇到了知己一般。

“柳观主…”

“原来柳观主这些年也在探索,如何彻底医治伤寒症的方法么?”

柳羽忙站起来,只见张仲景一副惊骇到极致的眼眶中,带着几许忧心,可更多的却是震撼。

“仲景神医不是在隔壁房间休息么?怎么来这里了?”

张玉兰连忙问道…

柳羽则是示意让他坐下。

看着张仲景手中小心翼翼捧着的,那些布满密密麻麻篆体小字的布帛。

柳羽当即解释道。

“我不过十余岁,哪里会探索到这些,是一位古时先贤刻在石壁内这些医理常识,似乎是专门医治‘伤寒症’的,我便默默记下…觉得有朝一日,或许能用到。”

“以往,我也会写出来交给一些大夫去看,可…他们大多数是无法看懂的,再加上我也并不识医术,自然他们会觉得我是在胡闹。”

“仲景先生医学传家,我就试着写上一番,看看仲景先生能否看懂那洞穴中先贤的医理。”

张仲景的家族在南阳算是颇为有名。

其父亲张宗汉还在朝廷做过官,承袭家门,张仲景也被推选为孝廉,只等朝廷指派官员。

当然。

比起做官,张仲景从小更喜欢跟同郡同族的张伯祖学医。

更是在见证到瘟疫肆虐,族人枉死后,下定决心要找到治愈伤寒症的法门。

故而…

对伤寒症,张仲景一直有所留意,细细的精研,治愈的方法已经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最基础的雏形。

别的医者看不懂柳羽写的内容,但张仲景不止是看懂,而且看的深入,看的格外透彻,更是看出了博大精深!

此刻的张仲景,捧着布帛的手都在微微的颤抖,只觉得自己被震撼到了。

要知道,柳羽默写的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书。

原本他一个学考古的,自然不会看这些医学名著。

但…架不住前世柳羽的老爹是一个“老中医”。

耳渲目染…

呃…其实根本不用耳渲目染,身为“超忆症”患者,看一遍或者听一遍就记住了,想忘都忘不了。

当然…

严格的说,《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并不是张仲景亲笔所书,他写的叫做《伤寒杂病论》,是他毕生探寻,找出的治疗伤寒症的方法。

只是…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大汉灭亡的前一年,张仲景去世,他著写的《伤寒杂病论》也就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

这个时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不久,原书亡失。

据说还是晋朝时,一个叫做“王叔和”的太医令偶然中见到了这本书的残章。

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

里面记述了伤寒症的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

而柳羽默写的版本,则是在宋代又一次经过校订与发行的版本,其中更是加入了宋代时期医疗的先进方案,算是对最初版的《伤寒杂病论》做出了补充。

也就是说…

柳羽默写的这《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哪怕是放到三十年后,张仲景成功撰写出《伤寒杂病论》时,也不会与他的理论一模一样,只会更高端、更缜密、更超前。

当然了…

柳羽就担心,张仲景会像那些普通的“大夫”一般,不识货!

可现在…

从他那震撼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不仅看懂了,而且奉若至宝。

这就好办了,要知道,柳羽交给他的不过是一个时辰默写出来的内容,要把所有的内容,全篇五万字全部默写出来,至少也得五、六日。

这是一项大工程。

“能看懂,都能看懂…”张仲景兴奋的张口,“这若…若真的是位先贤留下的,那…那他…他可是救了大汉千千万万被瘟疫折磨的百姓,救了千万人!”

张仲景说的一点也不夸张。

几十年死于伤寒者,史书中有记载的就有两千万人,没有记载的更多…

不夸张的说,几千万人的性命因为这《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极有可能保住了。

这也是张仲景亢奋的缘由所在。

这已经不是…

南阳与涿县的问题,也不是张仲景家族的问题,而是…整个汉帝国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