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办大明皇家报的事情,终于得到了弘治帝父子的认同,可在经过内阁时,三位阁臣大学士,都是有眼光的人,他们一下子就看出了这报纸一出来的利与弊,可对报纸的定位,还是意见不同。
他们很清楚,大明朝的文人地位之所以很超脱,是因为读书人掌握了这时代的话语权。
而报纸一出,不仅是开启民智,教化百姓什么的,更是让一部分人通过这种舆论武器也掌握了话语权。
而且他们更担心,一旦让民众知道更多的国家大事,会不会动摇大明统治的根基,所以争执不下。
最终还是确定了办报的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自然是皇权是至高无上的,三个基本点,也无非是官面上的几个理由,教化百姓,开启民智什么的。
于是,不过为了以后不出现麻烦,弘治帝和内阁最后还是确定了几个新的职位,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是大明出版审查总署的相关负责人员,是从吏部文选司选调了三人,一正两负,还有从翰林院抽调了两人,主要是负责报纸内容的审查工作。
虽说这几人有审查的职能,可秦韵还是建议,每一期在出版之前,就算经过这几人的审查,样稿必须先要送到弘治帝的龙案上,经过弘治帝的允可方可发行。
秦韵已经预见到,随着自己将来在大明朝堂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多,对大明朝的改变越来越多,将来必然要与内阁或者朝堂上一批守旧的老头子对立,报纸这个舆论工具,绝对不能将审查职能交到内阁手中。她要防患于未然。
自古以来,君权和臣权本身在许多时候,就是对立又统一的,弘治帝是个聪明人,自然也不想将这份权利交到臣子手中去。
大明朝的皇帝们之所以喜欢弄厂卫机构,在许多时候,也是为了巩固君权,对抗臣权,有了报纸这东西,不但可以将自己的政令刊载上去,让天下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还可以通过报纸百姓民生栏目,了解百姓们一些日常生活,而不至于守在皇宫这牢笼中,被下面的臣子蒙蔽。
好在古代就有这点好处,弘治帝虽然不是一个很强势的皇帝,可他一旦决定了的事情,往往也没有臣子敢轻易反驳。
再说了,专制本就是封建皇朝的特点,不会有人觉得弘治帝这是独一裁什么的。
办报的前期准备都是秦韵一个人操作的,到了后期,加入的人员多了,也形成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只要按部就班,不出现什么大的变故,应该就会顺利的进行下去了。
大明朝的第一份报纸,政治色彩还是很浓烈的,最后,还是决定取名《大明皇家报》名字虽然有些直白,可一目了然呀。
负责本份报纸的总编纂官,秦韵自然是当仁不让了,原本,她是想将这功劳挂到柳折眉身上去。
可没想到,当日两人见面,虽然柳折眉建议她去国子监找人,可却不同意将这份功劳放在自己身上。
最后,秦韵也没有勉强,她知道,像柳折眉这样的人,虽然也会变通,可也有自己的骄傲,当初替考是不得已,没有出席,可那试卷的内容基本上还是秦羽根据柳折眉的底稿所写的。
可这次办报的事情,柳折眉坦诚,他将来是要外放的,不可能永远留在京城,而办报这事情一看就是清贵的文官会做的事情,而柳折眉是有野心的,他将来如果想要位极人臣的话,必须要有外放的资历。
这样一来,当这个总编纂官就很不合适了。
秦韵听了之后,也觉得自己先前的想法有些欠妥,最后还是决定,自己既然看好柳折眉,就不能将他看成一个傀儡,还是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的好,如果他的将来处处又自己操作的影子,他又怎么能成长的起来呢?她也不想让他永远笼罩在自己的阴影下。
不过,柳折眉还是提出,在办报过程中,他还是很愿意协助的,只是,还没来得及,就被外放钦差了。
由于这时代,还没有星期的概念,最后秦韵还是决定,五天出一期,这样的时间空隔,也是没办法的,谁让秦韵动用了锦衣卫的一些情报系统,来进行稿件新闻的收集,传递信息还是太慢,印刷发行什么的也慢,不能像现代一样弄个大明皇家日报。
每日一期,在这时代,是不现实的。
大明皇家报,是个新鲜的事物,在此之前,根本就没有成例,前几期,自然是不能妄想产生经济效益了。
最后秦韵决定,前五期免费,从第六期就开始收费,一份报纸五十个铜板。
在古代书籍很贵的情况下,这五十个铜板实在不算什么,而且能买得起报纸的人,通常都是识字的人家,有能力读书的人,经济条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五十个铜板还是愿意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