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页

因为这殿试的考题本就是主观性试题,阅卷官的主观性也比较大,每个人喜欢文章的口味也不一样,有些人喜欢言之有物,言辞凝练的,有的喜欢言辞华丽,花团锦簇的,还有的喜欢书法比较好,卷面比较整齐的等等,这就导致,同一份试卷,在不同的阅卷官笔下,最终评选的等级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但大体上来说,不会出现太离谱的评价,除非出现特别有争议的试卷。

但如果同样一份试卷,一个阅卷官给的是一等,另一个却给的是五等,争议如此之大,这就要监视官,另外再派人审查这份试卷。为的就是不想有人心存私心,如果真的查明,阅卷官有私心,那也是要受到惩罚的。

尽管这么看来,这种考试制度已经相当科学了,可这些考官们一般为了不引起争议,让自己承受处分,同样阅卷时会有意识地参考前面几位阅卷官给出的成绩,所以,第一位阅卷官的喜好,往往会影响一份试卷整体的成绩,如果他将一份试卷打落了,基本上后面的阅卷官都会萧规曹随,很少有人提出异议,这卷子就被判处死刑了。

这些首席阅卷官们一共有九位,等阅卷完毕,还要交给阅卷官专司根据所显示出来的评定成绩审定,并排定名次。

列入一甲二甲的卷子,往往意味着,在九位阅卷官的评断结论中,必须要有八位将他们的试卷评为一等,其余的试卷自然会落入三甲,三甲怎么评定名次呢?仍然是按照一等最多的往下排,如果一等相同的,就看二等,三等,等等。

之所以说这么多关于本朝殿试的许多规矩,并不是为了显示这次考试的公平性,恰恰相反,这次考试的阅卷官这样阅卷,对秦韵代考的柳折眉来说,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原因有一个,那就是她考试时,许多充当阅卷官的人已经知道了她试卷的内容,对她这么一份很有争议的试卷来说,封卷根本毛个作用都没有。

可以说,这九位阅卷官有五个都是对她的试卷有看法的,如果她的试卷第一个阅卷官就是对她有看法的人,那么,她弄不好,别说想得到一个状元探花榜眼了,可能直接就会被打入三甲,可幸运的是,这次她的第一首席阅卷官是李东阳,这位内阁大学士,在朝堂中很有名望,而且思想并不是很僵化,他还是热爱这个皇朝,这个国家的,虽然他不倾向于秦韵试卷中比较激进的改革意向,可他还是很欣赏秦韵假扮的柳折眉的勇气的。

最主要的是,他善于揣摩弘治帝的心思,即使弘治帝看了秦韵假扮的柳折眉的试卷,并没有发表什么意见,可他还是觉得,这试卷就算内容激进,未必会被弘治帝采纳,但绝对会引发弘治帝的关注和思考,所以,他给的秦韵这份试卷的结论是一等上。

有了李东阳这个一等上,其他的阅卷官们倒是真的不敢做的太过分,虽然有些不理解李东阳这位内阁次辅为何会如此给一份大逆不道的试卷给高分,可他们心存忌惮,其中有三人给了一等下,就算如此,还是有两人根本不在乎李东阳这个首席阅卷官的评断结果,硬生生地给秦韵这份试卷评了两个三等,如此一来,秦韵代考的这份试卷只能得到七个一等,二个三等,最终还是进不了一甲二甲,只能沦落到三甲同进士之列,等于就为她的这次考试判定了死刑。

前面已经说过,殿试基本上是没有落榜的,可三甲同进士就是等于这次考试不及格的,同进士的名声很不好,要是得了个同进士的功名,想要在大明中后期的朝堂上日后得到高位,基本上就是没有什么政治前途了。

这些对秦韵代考的试卷心存成见的阅卷官们就是报了这样一个心思,就是要通过这次考试成绩扼杀柳折眉的政治前途。

虽然这些阅卷官们也知道,柳折眉是在弘治帝那里挂了号的,可是,他们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政治利益,像柳直柳折眉这样的异类,必须要打落尘埃,就算由此引起皇上的不满,他们也不会在意,毕竟在他们看来,比起他们与弘治帝的朝夕相处和朝堂地位来,柳折眉一个小小的考生算什么。

由于最终送到弘治帝案头的只有前十二名的试卷,这十二名的试卷名次是交给弘治帝来排定的,他们根本不想给这个柳直的试卷在弘治帝案头亮相的机会。

由于秦韵代写这份试卷的特殊性,其实这些阅卷官们都在关注这份试卷,最终李东阳虽然看到柳折眉的试卷没有进入前十二名,而且名次还有些靠后,可他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最终这位会试的会元公,想要翻身,就要看皇上最终的决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