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页

她特意写了信回家,告诉陈招娣今年不回家过暑假了……学校给不回家的学生安排了暑期实习工作,就在校附属医院里。

放暑假的前一天,肖艳请了他们到家里聚一聚,陈建军刚刚送走一位朋友,从书房里出来。

这位朋友受人所托,寻找失散多年的孩子,听说那个孩子当年就是在广安县丢的,对方知道陈建军是广安人,所以特意过来向他打听一下,有没有听说过这件事情。

但陈建军已经离开广安十几年了,对广安的事情并不清楚,况且那孩子丢了二十几年,现在连人家都找不到了,十年动荡,百姓们朝不保夕,也许那个孩子早就没了也说不准。

“那孩子还没找到吗?”肖艳对这件事情也有所耳闻,忍不住开口道:“那些年光景不好,丢孩子的一大把,这都过去那么多年了,确实不容易找。”

陈建军点了点头,又道:“余先生也是帮他朋友询问的,他的朋友在香港,不方便亲自回来。”

那个年代有太多人人偷渡到香港,做最低等的打工客,也有少数人混出了名堂,成为正二八经的香港居民。大陆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非常遥远的一个地方。

肖艳想了想,开口道:“你可以打电话问问建英的爱人,他是县中校长,如果那个孩子真的是在广安县长大,并且遇上的好人家,应该会在县中上学的,可以从那两届的毕业生里,找找看有没有条件相似的孩子。”

第119章

“听说是孩子的母亲当年要偷渡去香港, 带着孩子怕被人发现, 所以当时就狠心把孩子送人了,现在大概是年纪大了, 想起以前的事情, 觉得对不起那个孩子……这几年他们在香港的事业发展的很好,比起内地的人, 不知道好了多少……”

陈建军对这件事情却不是特别看好, 孩子送人没几年就是三年自然灾害,广安县饿死了不知道多少人, 那孩子现在是生是死都还不知道呢!但他毕竟是受人所托, 也只能尽心尽力了。

“你问问总不会错的, 既然在香港发展的好, 要是真的认回了孩子, 想必也会对他好的。”肖艳只劝慰了一句。

陈建军却道:“要真对他好,当年就不会狠心送走了。我要是那孩子,送我一座金山银山我也不认这爹妈。”

“我说老陈,你这倔脾气怎么又上来了?你又不是那孩子,你怎么知道那孩子不想认亲呢!你可真是……”肖艳睨了陈建军一样, 推着他进书房给冯志刚通电话。

……

一楼的客厅里, 李玉凤正逗着陈建军的小女儿妞妞。

小孩子长得特别快,五六个月的样子, 下牙龈就长出了小米粒来, 口水嗒嗒的要舔李玉凤手上的雪糕。

李玉凤故意伸过去逗逗她, 然后皱着眉心道:“妞妞还小, 不能吃哟,来来……看姐夫吃一口。”然后李玉凤就大大咧咧的把雪糕放到了赵国栋的唇边。

赵国栋在看今天的报纸,聚精会神,看见雪糕伸过去,低头咬了一口,随即就听见小娃娃振聋发聩的哭声。

他有些茫然的抬起头,完全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肖艳从书房走过来,笑着道:“她现在不管看见大人吃什么,都要馋,恨不得自己上来啃一口,牙还没长齐呢,就想当小吃货咯!”

肖艳宠溺的把妞妞抱起来,伸手擦了擦她小脸上的泪珠儿,吩咐在厨房忙晚饭的田嫂道:“田妈,你挖一勺西瓜过来,给妞妞过把瘾。”

赵国栋见孩子不哭了,也就没在管这里的事情,仍旧翻着他手上的报纸。

李玉凤凑过去看了眼,她一向没有看报纸的习惯,在后世,看报纸是只属于老年人的活动,年轻人喜欢刷手机、看视频,事实上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也很少有关心国家大事的……

“看什么呢,那么认真?”李玉凤问他道。

赵国栋没有看她,只是低着头道:“国家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了。”

即便李玉凤的历史学的一般般,但对于这个会议,还是如雷贯耳的。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转折,预示着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也是从这个会议开始,国家开始步入了高速的发展阶段,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一份子。

这种激动的心情竟油然而生,但她还是故意装作不懂,眨眼问道:“国家不是天天都开会吗?跟我们也没有什么大关系的。”她摇着赵国栋的手臂,试图吸引到他的注意力。

“这次不一样。”

赵国栋终于忍不住抬头看了李玉凤一眼,深深感觉自己对象的觉悟还有待提高,他正还想要教育教育她,忽然间有一个东西,从他眼前一闪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