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母边歇边细细盘算着,看看哪里还能再省点儿钱,哪里又能再抠点儿钱出来。大儿子那头是不能省的,偏其他地方能省的又不多,盘算来盘算去的,除了让脑仁一抽一抽的疼外,旁的啥好主意都没。
犯愁的人还不止俞母,还有远在深山里的俞小满。她愁的是该给自家二哥送点儿啥礼好呢?依着小青山一带的习俗,身为妹子甭管是送肉还是送蛋,都是既妥当又体面的。
然而,她不想送吃食。
嗤,真要是送了,还不定便宜了谁呢!
作者有话要说:
不知道为啥,今天老打不开后台,先更一章,等下12点还有一章。
本章4k。
☆、第47章
第047章
俞家老二成亲之前, 俞承嗣先成亲了,当然都是在秋收过后。
庄稼人要办喜事, 但凡有选择的机会那都是选在农闲时分的, 而秋收过后又占了多半。这是因为秋收过后, 粮食满仓, 哪怕是最穷困的人家, 这个时候手头上也多少能有些钱。而今年,上河村虽然不如相距不远的下河村那般全村大丰收,可总得来说,还是收获不菲的。
旁人家且暂不提, 单说俞家好了,五亩水田十亩旱地都丰收了,较之去年还略好了几分。
水田全是俞家人自个儿打理的, 旱地则是赁出去了九亩, 只留一亩自家耕种。因着今年收成不错,俞母又铁了心的将水田出产的稻子全卖了,丁点儿都没留下来, 足足卖了三十贯钱。
这个价钱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等于一亩地就收益了六贯钱。
可惜的是, 旱地就没那么值钱了。赁出去的九亩旱地,俞家这头只得三成的收成, 在留下了自家的口粮后,全数卖掉也不过才五贯钱。至于自家耕种的那亩地,出的是蔬菜瓜果, 都是乡下地头人人都种的,便是拿去城里卖,也卖不出多少价来的,再说了,家里还有两场喜事那般,只怕到时候地里的蔬果也就堪堪够用。
秋收过后,村里人并没有立刻闲下来,或是借了牛车将粮食运到镇上、县里卖掉,或是寻几个伴儿,三五成群的进城打短工。这会儿离冬日还有小半年呢,虽说他们这儿秋收之后也能种些类似于白菜之类的抗冻的蔬菜,可这些事儿家里的婆娘老人孩子就能完成,壮劳力自然是想着尽可能多赚些钱好贴补家用。
因此,等俞承嗣成亲那日,村里反而没多少人来赴宴了,即便来的,也都是老弱妇孺,敞开肚子吃也吃不了太多。
见了这情形,俞母心头略微好受了点儿,可回头听了俞承嗣的叮嘱,她又愁上了。
原来,俞承嗣寻的这门亲事,虽然本身是住在镇子上的,可他们家在县里头还有一门贵亲,且城里人的习惯跟乡下不同,尽管也有在家里办喜事儿的,可办完喜事儿之后,却仍会邀请几个至交好友去酒楼小聚一番。
可以这么说,自家办喜事请的是亲眷长辈,而成亲之后去酒楼小聚的则是同窗或者同辈的兄弟、朋友。这等于就是说,一场喜事要花两笔钱了。
俞母本想说,城里人既是这般讲究,就叫他们讲究去好了,横竖上河村就这么个规矩,哪里还有再上一回酒楼的道理?偏俞承嗣不认可,他和大舅子二舅子皆是同窗,且他大舅子早在几年前他头一回下场考秀才时,就高中了。二舅子比他还小两岁呢,今年也考上了。至于他那老丈人,更是在县学里头任教,若非他本人一表人才,学问也不错,人家还未必看得上他呢。
母子俩是各有各的算计,偏生俞母在其他子女跟前立得起来,却始终拿这个引以为傲的长子没法。在俞承嗣同她细细掰扯了一番后,她终还是认了。
不认也没法子,大儿子要脸面,总不能叫他在亲家以及同窗跟前丢脸吧?幸好,这段时日天公作美,打下来的粮食早早的晒干,皆卖了个好价,总算手头上还算宽裕。
连精细粮带粗粮卖得的三十五贯钱,以前她先前硬生生从牙缝里抠下来的五贯钱,全都拢在一起,俞母是数了又数,算了又算,可惜她算账本事极佳,因此数来数去也没多出哪怕一文钱来。
俞承嗣的喜事,在村里自然是算的是一等一的,索性来人不算多,除了后头俞大伯娘一大家子外,也就俞氏一族来了人,且多半都是一家派几个人过来,连帮忙带吃酒的。可便是这样,俞家还是摆了足足二十桌,由此可见上一次的情况有多离谱。
自然,身为亲妹子的俞小满也是必须到场的。
万幸的是,俞小满已经习惯了,掐着点儿来,提前跑路,横竖这一带的规矩并不限制外嫁女。等于说,你要是愿意来娘家帮忙,人家自是高看你一眼,反之你若不愿意,最多也就在背后说两句闲话,兴许还有人觉得高兴,毕竟要是搭了把手,回头还得分走一些剩饭剩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