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希望工程。
在实施希望工程的途中,政府发现,除了孩童的思维会被希望工程改变,让他们拥有富裕起来的能力之外,那些懒散的大人们也被改变了。
他们口里抱怨着贫穷,自己却不想努力。但看着孩子上学,问他外界的世界,问能不能继续读书的时候,许多懒散的大人沉默了一会儿,摸了摸孩子的头,道“好好听爷爷奶奶的话”,然后有的背着行囊走出大山打工,有的开始翻新土地池塘笨拙的学习政府给下的扶贫资料。
“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前一句,是“再苦不能苦孩子”。
人类就是这么奇怪。对于一些人而言,自己为了懒惰可以轻易放弃一切努力和希望,但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他就变得勤奋起来,争强好胜起来。
他不会因为想多吃一口肉就去工作,但一想着孩子,立刻精神抖擞投入工作中。
这当然也造成了许多问题,比如留守儿童。但,比起他们留在山村一日一日贫穷的过下去,他们有这个勇气、有这个志气走出去,为家人争取更好的生活,就是扶贫获得了初步成功。
现在大家都在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空虚,但那是物资已经充足的前提下,才会有关注精神空虚的说法。
他们有了新衣服,有了美味营养的食物,有了足够的学费,大家才会考虑他们寂寞不寂寞,家庭教育是否缺失。
社会在思考物质充足之余,也要重视孩子的精神生活,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前提是物质充足。
扶贫首先是物质上的充足,然后才考虑其他的。
这系列短片也是这个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