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页

“其实这东西挺好做的。”段少泊对来看的村人道,“我今天白天的时候,又做了两架,我寻思着,明天还能做上四五架,所以,是不是不要所有的脱粒机都留在村子里,能够让三娘,胡柱子带着,去其他村子里转转?”

一些人还没反应过劲来,村长已经叹了一声,站起来对段少泊一拱手:“段老弟、顾老弟,我托大,叫两位一声老弟吧,两位是真的仁义人。”

段少泊说的这两位,都属于村子里的困难户。

三娘是爹娘和两个哥哥都因为一场寒疾没了性命,她今年才十一,就要养着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这样一个家庭,依旧安安稳稳的在房子里住着,没让无良亲戚占了房子地,甚至把他们四个孩子卖掉,再次说明这村子的民风颇佳。

可毕竟是四个孩子,这家原本也没多少地。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村民也都不富裕,帮他们种田,给他们一口吃食,一件破衣裳,不让他们饿死,已经是极限了。

也因为那位六婶儿的所作所为,村民们对于帮衬这些困难户种田,如今多少有了点抵触心里,做起来早就不如早年精心,下意识的就觉得自己会养出懒汉来。即便三娘不懒,自己也是带着弟妹下地的,可是毕竟年小力弱,地里的收成还是一年不如一年。

胡柱子则是因为老娘和老爹先后重病,家里的田地和房子都卖了,如今住在村子里一间破草房里,靠打猎和给村人帮工过活。这也是挺努力的年轻人,可农民和打猎这职业跨度其实挺大的。

幸亏他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这要是有妻有子的,那日子不知道得难过成什么样了。

孙三娘和胡柱子当日就来了,俩人进来什么话不说,先给顾辞久和段少泊跪下磕头。

他们背着这打谷机去往其他村子,只要勤快点,趁着粮食脱粒的这段时间多跑几个地方,也不要贪心,一个地方一户人家就要十几斤粗粮,到附近村里都成功给粮食脱粒,那少说也能弄下来八九十斤粮食。

这些粮食,再加上他们家里积攒下来的,还有村人接济的,这个冬天总算是不怕饿死在家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