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 测绘

组员这次来主要目的就是测绘涡轮轮叶。

没错,难坏了蒸汽轮机项目组组员的,就是轮叶。

因为缺乏科学工具,也没有靠谱的积分公式组可用,想获得高效率的叶片形式就变成了大海捞针一样的工作。

如果能很容易把涡轮叶给做出来就算了,大不了试个几百上千次,问题这破玩意非常难造,以至于一丁点叶片变化,高级技术工人要开会讨论好几天,再车翻几十个废件,才可能出现达到纸面要求的东西。

就这还只是缩小的模型,原尺寸件因为还没有定型,都没设计出加工设备来。

现在有直接参考,叶形就能省下很多工夫,即使达不到50的转化率,有个30到35作为第一代也够用了,有了充分的电力,才好往后推进。

蒸汽轮机项目组也不是只盯着几个涡轮,也会去测绘其他东西,比如发动机密封区、各种轴承。

第一台蒸汽轮机会用在自己家,不发电,纯粹用来替换掉原有的机床车间驱动模式。

机床车间用往复式运动的蒸汽机,驱动靠近车间天花板上的轴承组,然后再利用机械结构传导到各机床位。

这种结构整个重工花了很多心思,现在把整个车间的主转动系统换掉了,加了很多减震避震的东西,但无论怎么做,都会在终端机上产生震动,当然要车削,震动本身也不可避免,不过如果能把动力接入从往复式改成轴传动,就会有更大的改进余地。

至于电机驱动……还是别指望的好,风谷电机厂的电机特么的震动幅度比重工的终端机车削端点都大,指望它不如纯手动!

工程师们自然不会否认电动机是未来趋势,因为电动机存在一定的磁悬浮空间,可以显着降低轴震动,但就现在而言存在一个克服不了的悖论。

那就是电动机生产中,需要用到重工产出的设备,而重工的最高加工精度,会随着零件变大、本地组装、当地装配出现逐级下降。

从那边的机器生产出来的电机,再经历几道装配流程,还想反过来增加重工的精度?除非做到电机转动中定子转子完全不磕碰。

里面还涉及到永磁材料学和各种加工环节,电机的功率重量比不够高,如果能提高这个值,以一个合适的大小驱动较高的速度和较大的扭矩,即使存在微弱震动,也可以靠人工克服一些困难。

要不找研究院帮帮忙?

组员们讨论着,盯上同在展馆内的法师系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