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年末算粮秣

贞观天子 北诸侯王 1190 字 2022-11-20

对草原人来说当然血腥,毕竟此前从未有中原王朝要这么狠的上贡税赋。不少草原部族觉得他们好像还在侍奉突厥,只不过名字换成大唐而已。

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没有吸草原的血,大唐想从灾害泥潭中走出来,少说需要三四年时间。而正是因为吸了草原血,大唐在贞观五年就恢复的差不多了。

接下来的一个多时辰,李智云和政事堂相国们,以及六部尚书就干一件事情。

算账。

收入多少,支出多少,明年预算多少,剩多少,能存多少。

别看这些物资好像很多,但是细分下来,其实根本就不够用的,只能说是比贞观初年那会儿好得多,至少能盈余了。比如,草原上贡的牛,基本上都被朝廷无偿租借给百姓耕种。而羊则被薅羊毛,然后供给士兵食用。

战马,更是不用说,供给军队。

只有等什么时候关中各仓盈满,粮食不值钱了,那才意味着生活富足了。

在朝廷中枢计算天下粮秣之时,商州丰阳县令韩瑗也在一笔一笔计算着县内一年的粮食产出收入。

作为贞观三年的科举第一名,他在六部学习一年,然后下放商州丰阳为县令。在他二十五岁的年纪,上任一县长官,已属不错。尽管商州并非什么富州,但到底也是比邻京畿,不同寻常州县。

一县粮食计算时间,自然比不上整个天下,花费一个多时辰,韩瑗便计算的七七八八。

他发现,粟的收入占比,虽然依旧在六成以上,但是朝廷推广的麦和稻,两种作物占比也在快速上升。除此之外,每亩的粮食收成也都比以往要增长不少,平均下来,每亩增收了一石左右。最差的最贫瘠的下田,同样也增收了二十余斤。

这般成绩,远超之前丰阳的粮食收入。

“曲辕犁、土化肥。”他感慨道:“真是厉害,仅这两样东西竟让百姓们多收了粮食。”

他还有没说的,那便是朝廷送来的耕牛,无偿提供给百姓使用的劳动力,同样也是丰收的重要原因。毕竟,不是家家户户都有一头牛使用的。

除此之外,还有朝廷在此处传授的水车器械,百姓们借助此物能够更好的灌溉田亩。

县丞道:“不仅如此,那土化肥还有肥田功效,地力并不会因为今年丰收便会下降。”

“是啊,这都是托陛下鸿福啊。”说到这里,韩瑗微微一笑,接着道:“来年若有机会,当托刺史,为本县弄来脚踏式木制脱粒机,此物能大大提高脱粒速度,目下已在关中普及。”

“如此甚好。”县丞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