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今上授意,他已经有重立太子之意,当年支持太子的老臣仍然在朝,为何却没有能够成功?甚至今上和废太子去世的时间相隔不久,这中间到底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还有,今上明明知道她外祖父一家是被冤枉的,可是却一直没有为他平反。徐家后来难道也就对此熟视无睹,什么都没有做不成?
她不信自己的祖母和父亲会是这样的人。
“沛丫头,又在想什么呢?”太夫人见她久久没有回话,轻轻的推了推她的手肘。
沛柔这才回过神来,有些闷闷地道:“祖母,您方才的我都记住了。”
太夫人便点点头,道:“你方才问我觉得崔家公子配你大姐姐怎么样是吧?崔家公子我没有见过,暂且不评价,可崔家却是一户值得结亲的好人家,你父亲也很欣赏崔大人。”
“姜夫人又是名门出,最是知书达理,也不会刻意与你姐姐为难。却只怕朝廷里传出来的风声为真,崔大人几年内就要被外放,这亲事就有几分做不得准了。”
“皇上既然要历练他,就不会把他放在京畿周边,也不会放往江南富庶之地,崔大人将来要面对的不是蜀中与苗人毗邻的穷山恶水之地,恐怕就只有连年战火的西北。”
“他们家若是仍有和我们家结亲的意思,崔家哥儿又确实是个人物,我看倒是可以婚,只是你二叔母恐怕就不这么想了。”
“她没有儿子,将来也未必会有,你二叔这一辈子也就这点出息,她想要后半生风光得意,就只能靠两个女儿。可女儿若是远嫁蜀中或是西北,即便是做了王妃,她又有什么意思。”
“这个人选放在你二叔母面前,她泰半是不会同意的。我毕竟是祖母,你父亲毕竟是伯父,也不好越过人家父母插手婚事的,我看还是很难。”
太夫人所料不错。崔大人前生就是放了陕甘总督,是西北政界的第一把手。女儿则嫁进甘肃大儒黄固常家,他也就时常与陕甘两地没有出誓名士往来。
等崔家和定国公府结了亲,更是在军界也能的上话了。
常氏也的确曾激烈的反对过的,她曾经在松鹤堂里大闹了一场,话里话外指责太夫人和定国公是拿她女儿去“报恩”。
沛柔并不知道前生崔家给了他们徐家什么恩惠,可是她觉得太夫人和定国公不是这样的人,而且润柔出嫁后过得非常的幸福,比在闺中时也不差。
这桩婚事里唯一的可怜人也的确是只有常氏,将心比心,若她是常氏,恐怕也跟她一样,不会愿意自己的女儿远嫁。
不过这终究也是两三年后的事了,前生太夫人能力排众议把润柔嫁到崔家去,今生还有她这个臭皮匠在一旁,她不信这门亲事会结不成。
她希望今生她的姐妹们都能过得好,别再有人落到前生海柔和她一般的下场。
沛柔在太夫人怀里转,好奇地问:“祖母,那蒲家和谭家您看哪一家更合适呢?”
“你猜我更看好哪一家?”烛火已经灭了许久,太夫人也侧过子,月色入窗台,她能看清沛柔的脸。
沛柔想了想,却并没有什么思路。
太夫人便提醒她:“你觉得我为什么给蕊姐儿挑的都是文官人家?又或者,宣瑞伯府为什么想要一个出清流的儿媳妇?”
这是因为如今宣瑞伯府手上没有权。
常毓君要长到独当一面的年纪还需要时间,何况以他的能力,想要如他祖父一般居要职受皇帝看重,若没有人扶持,恐怕是一件很难的事。
蒲阁老最多四五年就要从位置上退下来了,可那时常毓君不过刚及弱冠。何况蒲阁老家也不是没有上进的儿孙,他那样大力的提携礼部侍郎刘大人,未必没有要他将来多多照拂自己的孙儿的意思。
连自家的儿孙尚要靠人照拂,又哪来的余力去提携孙媳的弟弟。痴人梦罢了。
可谭家不同。谭大人如今的官位虽然不高,可是刚结了一门有力的亲事,将来未必不可能入阁拜相。
就看常家能不能有这个远见和眼光了。沛柔便道:“得了祖母点拨,沛姐儿心中已经有答案了。还请祖母不吝赐教,看看我有没有答对。”
太夫人呵呵的笑:“你这丫头,你平在学里也和先生这样耍赖不成?也罢,那我这个做祖母的就再好好教你一回。结亲结的是百年之好,不能仅仅只看眼前。”
“蒲大人如今是阁老之尊不错,可到了这个年纪,却也是薄西山,仅剩余了。他自己也是寒门出,家中并无亲友在朝中为官,致仕之后只能靠当年的门生的一点旧来帮助他自家的子弟,能给常家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