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页

刘树把规则写的很详细,他把这个书馆当初王府的产业,这里将来会囤积上万本书籍,这可比王府任何一项产业都贵重,因此他不允许任何人搞破坏,最初的一稿制度定的极为严苛,什么污损书籍者杖十下,偷窃书籍者牢狱三年,等等,看得李煦以为对方偷的不是书,而是金子。

通道尽头,左侧是入口,登记借阅的书籍,然后会有管理员将书找出来给他,右侧是拐入阅览室通道,每个来借阅的人从左侧入,拿到书后从右侧转入阅览室,看完再把书还到管理台,还的书和借的书对上了才能离开。

这与李煦原先设想的不同,但刘树提醒他,普通民众进去找书,对位置不熟悉,得花上许多时间,不如由管理员代劳,一来省事,二来也免得人多手杂,弄乱了书架。

不过这么一来,人流量就不可能太大,李煦事后想想,也觉得是自己想岔了,这年头能来借书的人绝对不会太多,不识字的人开始来体验一把乐趣就得了,哪能天天花钱请人读书?

于是他就同意了这种管理模式,等将来人流量大了,再改就是了。

锣鼓喧天,钟老大人读完了开场词,又将李煦请出来露个脸,然后就被人搀扶着走到大门口,轻轻一扯,将牌匾上的红布揭开,露出了寇骁那手龙飞凤舞气势磅礴的字。

有人认出了寇骁的字,口口相传,也让寇骁莫名红了一把,毕竟不少人都以为他是大字不识的大老粗,哪里知道,寇将军是位文武兼备的全才。

第一拨被放进去的肯定是期待已久的学子们,他们从书馆动工到今天,不知道帮了多少忙,因此李煦越过那些文官,把他们列为第一批来客。

书馆建成后,他们还没到过里面,如今看着宽敞的书库里摆满了书架,有些书架还是空的,有些书架上的书不多,也有的排的满满当当的,看着就格外令人眼红。

“这些要都是我家的书可多好啊!”

“那你就勤快点,把所有的书都抄一遍,他不就是你的了?我都想过了,一天能抄三本书左右,三千多本也就三年多吧,也不是很久,值得!”

“你想得美,我可听说了,雷大人每到一处都会搜罗新书回来,以后这书馆里的书只会越来越多,这辈子恐怕都抄不完。”

“哈哈,那不更好,以前咱们想看书都愁找不到,如今有这么个宝库在,这辈子都不用为书发愁了,这能省下多少钱啊?”

“王爷大义啊,这辈子能为王爷建功立业,报答一点恩情,死得其所也。”

书生们感慨完,然后就去一旁看书单,然后找到自己想要的书报给管理员,等候片刻后拿到书,迫不及待地去阅览室坐着看了。

阅览室极大极宽敞,目测有上千个座位,里头有桌有椅,窗台明镜,阳光洒进来,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如果想抄书,只要找管理员讨要笔墨纸砚,花费很少的钱就能使用,起初,李煦是想免费供应,但考虑到成本,还是收了一点钱,他给了包月和包年两种优惠价,一个月十文,一年只要一两银子,你想抄几本书就抄几本书。

实在没银子也行,在书馆当义工,每个月抽几天来帮忙就能免费使用了。

后来进来了许多普通百姓,他们有些能识几个字,有些一个字不识,走进来整个人都拘束极了,毕竟身份有别,与这些书生坐一起,他们觉得别扭极了,总觉得低人一等。

不少人脚都没迈进来就转身跑了,太尴尬了。

也有胆大的,询问可否找人读书,结果得到了肯定的答案,还真有人为他们读书,虽然他们一点也没听懂。

后来,渐渐的有人发现这里头有些农书、算数的书,都是一些实用的书,他们听到了便会厚着脸皮来雇人抄一本回去,说来,还能当传家宝呢。

第244章 风波起

等书馆的热闹劲过去,今年的春天也悄然走了,天气逐渐炎热起来,大家换上了单薄的衣裳,各种色彩的棉布剪裁制成的夏裳在南越流行起来,穿着舒服又好看,就连以往爱穿绫罗绸缎的富贵人家也喜欢用这种棉布。

李煦算了算棉布的产量,知道只靠南越和岭南种植棉花远远不够,毕竟这两个地方都不是最适合种植棉花的,产量有限。

他又想到了大皇子,偌大的西北如果能种植棉花才真正是最大的供应产地,可他与大皇子已经签订了建羊毛厂的契约,还要把棉花也送过去吗?

只犹豫了一会儿,李煦就决定这么做了,虽然这样会让西北更加壮大,但也能让西北百姓与镇北军在冬天的日子更好过些。

羊毛毕竟更贵,而且全靠外族供应,哪天断货了就得停产,自己种棉花就不一样,而且棉花被和棉袄比羊毛制成的更舒服,虽然保暖度低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