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页

寇骁在找建书馆的位置,既然是给文人提供的,那位置不能太偏,也不能太闹,最后他选定了郡守府附近的一块地,那里只有孤零零的一座破亭子,不知道是哪任郡守大人建的,如今破的只剩几根柱子了。

按李煦的眼光,这个书馆肯定不会小,所以寇骁直接以建一座五进大宅子的面子来衡量,这后选了这里。

这块地原先李煦准备留着建大学的,专们接收有一定水平的学子进一步培养,毕业就能选官,当不上官的还可以去学校教书,可以保证他的人才库不断层。

两人碰了个头,发现选的是同一块地,李煦没多想就决定用来建图书馆,如果是建学校,那地方太小,还得沿街拆掉一片建筑才行,而且学校建的离郡守府太近,似乎也不是好事。

寇骁知道这事情通过了,就让人草拟了一份捐赠的倡议书,然后让底下的士兵挨家挨户去做宣传,除了家世最显赫的那几家,他亲自跑了一趟,其余的并不需要他动手。

大部分人家一听要捐出家里的藏书,立即摇头表示家里就几本常见的书,将军要就拿去看好了。

不少人心想:将军向来不好学,怎么突然想起来要看书了?等来人拿出倡议书简单地解释一遍,大家才明白,原来是王爷要书,寇家军只是来帮忙讨书的。

给还是不给呢?给多少呢?这是所有人家第一个考虑的问题。

王爷和将军的面子不能不能给,但家里珍藏的孤本可是传家之宝,怎么能轻易捐出去?

等听来宣传的人解释说,王爷要建一座很大的可以免费借阅的书馆,任何人都可以借阅书馆的所有书籍,大家的心思才算动了起来。

假如这个书馆真能建起来,那么美家拿出十本书,一百家就能凑出一千本,而且大家族可不止止这么点书,还有王爷呢,皇宫里最不缺历代典籍,王爷要是能以身作则,那他们就是把书全部拿出去也是赚的。

书馆的书籍能免费借阅就一定能抄录,到时候发动家里人每天去抄书,岂不是每个人家里都有一座藏书阁了?

这其实是很容易想通的事情,用自己家的书换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书籍回来,还不用花一文钱,这是天大的好事啊。

而且是王爷发起的活动,寇家军亲自上门要书,肯定是能要到的,若是别家给了,自家不给,那岂不是被人耻笑?

等他们再听说捐书最多的家族能得到书馆最先的管理权,一个个都忍不住凑在一起,问:“你家有几本?咱们一家子加起来有几本?能拍第几名啊?”

不少人甚至动了心思想从外头买书回来凑数,反正王爷只要求数量,没要求一定是孤本。

书馆和印刷厂同时在建,前者因为宣传到位,又是上好的位置,因此全城百姓都关注着这事,而对寒门学子来说,这无异于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他们恨不得在家里给王爷供长生牌了。

至于印刷厂,地址选在西郊,在一片工业厂房里这个印刷厂面积不大,招的工人也不多,因此低调地很。

自从得了刘总管的话后,孙家送来的家奴们就天天聚在一起想法子改进印刷术。

以前在孙家时当然也是想过的,但主家并不看重他们,也不在乎印刷时间和数量,反正都是亏本的,多亏一点少亏一点没什么差别,也因为此,他们几人在孙家被人看不起,一群吃白饭的奴才,一点作用都没有,谁会喜欢他们呢?

但刘树的话如同当头棒喝,把他们都敲醒了,他们要给王爷做事了,那就等于给整个南越做事,王爷要印很多很多的书,要建一座全免费的书馆,让每个人都能借到书看,这在他们看来是要流芳百世的大善事啊,他们可不能给王爷拖后腿。

而且李煦真的找了个时间亲自接见他们,和他们面谈了印刷技术上的问题,还总结出了几点能改进的地方。

一是目前印刷的排版太慢了,这几个人中只有两个识字,每回就靠他们一个字一个字地排版,而且还要反复检查,等印完了一页再排下一页,如此反复,可以说大部分的时间都浪费了。

二是书籍装订全靠人工一页一页地粘贴,最后用针线装订,封面还得等东家亲笔手写,这么一来,印一本书的时间和抄一本书的时间也差不多了。

针对这两点要怎么改进李煦已经有想法了,但他还是让几个工匠自己回去想想,如果能提出有效方案,那么印刷厂建好后就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如果连一点策略都没有,李煦也只能打发他们做普通工人了。

至于印刷中的其他技术问题,比如用什么墨,什么纸,李煦就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