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机会,我能感觉到新希望集团对升源培育的特种猪很有兴趣,他们或许在等待时机,并不是没有翻转的机会。”杨振宇保持乐观的心态道,“如果能够成功引进他们的防控系统,我们还可以扩大养殖规模,不出一年,就能保证1000头的出栏目标,我们自己养殖的两头乌全部会用于肉制品深加工,实现利润最大化。”
“嗯!”,张明康表态道,“如果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知会一声就行。”
张明康认为杨振宇太理想化了,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从无倒有,然后慢慢探索进步的过程,杨振宇这一下就想走到最前面去,感觉不太符合现实。
但是他也没有要劝说的意思,即便是失败了,对杨振宇这个年轻人来说,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实践中带来的成长比理论和经验作用更大。
万一要是成功了,杨家湾村和他自己都会跟着享福。
对新事物新技术不排斥不赞同,保持中立的态度,就是张明康这个多年村干部终结出来的处事之道,说到底就是中庸之道。
“好的,张叔。”
杨振宇一边接着研究立体养殖模式,只有更了解这种模式,才有和刘洪交流谈判的资本,同时也在想法设法地和刘洪保持联系,保持刘洪好奇心。
结果是理想的,刘洪趁着休息的时间,亲自跑了一趟渝市,去拜访林平教授。
林平见到他来,不是那么欢迎,因为他觉得十有八九是新希望集团和杨家湾村的事情,他已经向杨振宇表明态度了,只牵线,不参与。
不过刘洪这人比杨振宇更会来事儿,在林平面前没提生意上的事情,只是向他请教了“特种猪”的培育过程。
林平道:“特种猪的培育技术属于升源农业技术公司的专利,升源农业技术公司是一家独立运营的民营企业……”
他把升源农业技术有限公司的企业性质讲了一边。
刘洪明白林平的意思,不再多问,但是已经能够确定这家公司的技术水平和“特种猪培育”的真实性。
同时还从林平口中得知,这个新品种,不仅仅有杨振宇给他提到的拥有“野猪血统”“两头乌肉质”的特点,还能够达到一般土猪的重量。
经济价值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