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不是呢?”

“是与不是,难道你不想亲眼验证?”友人问道,“若你殉城,全了的是你自己的名节,却于国于百姓毫无益处。若你活下来,可以亲眼见证晋王是否为明君。在他行差踏错之时,你还可以像劝谏今上一样劝谏他。”

“陛下出兵时,讨伐书是我写的,晋王岂能容我?”

“听说过晋王打风州之事吗?开战前风州知州站在城头大骂晋王不孝不悌,不守为臣之道。但晋王打下风州后,查明风州知州一向为官清明,便仍然让他做知州,”友人安抚着,“如果这不是他故意沽名钓誉,而是真的不在意的话。那么讨伐书的事,他应该也不会计较。”

话说到这个地步,迂腐臣子终于点了点头:“放心,我不会选择殉城。”

友人松了口气,旁边听到他这一席话的官员也若有所思,本来逃跑就不是他们想选择的他们的根基、家财、宅邸、产业,都在京城。要逃跑的话,几乎要舍弃大半。何况逃跑的日子,注定颠沛流离,还要家人们跟着吃苦……

众人左思右想,有几人心照不宣地对视了一瞬,猜到选择投晋王的官员,大概不会在少数。

刚刚那人说得对啊,反正晋王亦是大启皇室正统,他们效忠的仍然是皇室……他们内心安慰着自己。

如果宁映寒听到这段话,大概会觉得这位友人真是个人才。

但她此时还没有听说这番话,她刚刚听说皇帝弃城而逃之事。此事一传出来,军中一片哗然。

皇帝抛下百官,弃城而逃,不管放在哪朝哪代,都绝对不是个光彩的事件。看来这位一向重视声名的帝王,在声名和性命两者中,还是选择了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