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说咱们国内目前那些有资格攀上学术影响因子的期刊也就是那么多,每年也就是十几万个坑位,但却有几百万的市场。这么巨大的供需差距,你要么论文非常惊人,让各个期刊不得不发。要么就直接掏钱,买一个论文发表的坑位。”
“你的这篇论文嘛,虽说是改变世界的论文,但一点也不惊人,没有让人家主动发表的资格,而你又不肯花钱,自然就别想出头了!”倪光南笑着说道。
不过在这笑容中,可以听出一丝丝的悲哀出来。
学术影响因子,是国际上对一本学术类杂志进行的通用评级标准,简单的说,就是这本学术杂志对于全世界的科研拥有多么巨大的影响力,是一种相对的统计量。
国内很多硬性指标都要求科研工作者在拥有国际学术影响因子的杂志上面发表论文,否则根本没有相应的资格。
但是学术影响因子这玩意是要实打实的看杂志论文的影响力还有引用次数来进行评比的,国内能够拥有学术影响因子资格的杂志都非常的稀少,各个学科加一起也就是100多种,每年发表的几万篇论文也就顶天了。
当然了,你也不能说这种制度是错的,因为任何事情想要制度化,规范化,那都必须要有一个定性的评价指标。
就好像高考的成绩一样,分数摆在那里,谁上清华北大,谁去读大专,都由公正的分数线来决定,没人能说不公平。
而学术方面也是一样的,发表论文数目的多寡和影响程度,确实是唯一能够比较公正的来量化学术成绩的指标,想要建立一个制度性的上升体系,那就只有依靠这个量化指标。
但高考尚且不能完美的体现出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那这种学术制度就更加不可能了,毕竟有些项目可能需要花几十年的时间,又或者是上10亿的投资才能够出成果,在此之前一篇论文都发表不了,你能说人家没有科研能力吗?
同时这个指标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造假,花钱买论文刊登就是最简单的造假方式,比这更加恶劣的还有论文抄袭,或者是直接抢学生的论文之类的不一而足。
所以这是一个比较蛋疼的现实,不能算错,但也不能说有多么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