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页

就譬如段家舅舅,段至诚身居高位,去年黄灾多大他知道, 他心里是有猜测的,但他表面不能知道,不能好奇,更不能去了解。

萧迟找上门来,他就隐晦将前情告知并把差事关窍分析明白,再指点萧迟该怎么去下手,怎样办才能把这差事办得漂漂亮亮。

并不挑明,更不能插手。

“父皇让我从淮南道和山南东道调粮,大舅舅说,我们先去度支部调出存档,查看今年两道诸州报上来的储粮数目。”

从地方调粮,看就一句话很简单,可实际涉及的方面很多,需要精准把握住其中的分寸。

一方面要考虑车船运输等明面问题,另一方面还有考虑地方官员的反应。

淮南道山南东道合共几十个州,有大有小有贫有富,拿谁的?谁拿得多一点?谁拿得少一点?

这地方粮仓和中央粮仓是两套体系,地方粮仓由州刺史直接管辖。中央粮仓是朝廷底气,那么地方粮仓就是刺史的底气,一旦出现什么变故拿不出粮来应对,这直接关乎他头顶上的乌纱帽。

就算没变故,你掏人家底子掏超了人家心理预期,哪怕有旨意那也是结怨。

怎么拿捏好这一个度?

这对于进朝堂未满一年,对地方官员还非常陌生的萧迟而言,是个很大的考验。

“舅舅让我拿到存档后,得先估摸一下里头的水分。”

这又是一个坑,没人指点的话,恐怕得摸索多年才能明白其中关窍。

你以为存档上的数字,就等于地方仓真实的储粮量了吗?这基本是不可能的。

谨慎的官员少报一些,临时把粮袋努力多填,应付完户部核查官员后,再把粮食均回来。那他要承受的风险就小些,万一将来突发什么意外,他也有腾挪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