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臾之后,他干干笑了声,轻描淡写道:“我父亲小时候曾请宫中御医教过些皮毛,这火麻仁不过是那位御医最爱用的一味药而已。”
“原来是这样。”闻月俨然没察觉谢翊的异样,仍是笑得很欢:“谢翊,谢谢你。”
她从他怀中下来,高兴地扬着那方子。
瞧着她如花的笑靥,谢翊也觉得心里暖极了。
打开窗,望向窗外,不远处的枯树已萌出新芽,染了一茬的绿。
闻月遥遥地望着外头,喃喃地,像在自言自语——
“真好,大家都有救了,谢翊也有救了。”
不到一日,药方已被流传至村落各地。
只不过,其中部分药材已在村内断了很久,许多村民皆未能喝上药。
谢翊见此情形,大笔一挥,写了奏书,以辰南王世子之名,要求朝廷就近拨派万斤草药至此。当地官府知谢翊也已染病,自是怠慢不得,次日,万斤草药便已配齐,由府衙送抵直村。
同日傍晚,家家户户升起炊烟,熬起草药。用药一周,药到病除。
也就是这时,大家才知道,在闻月医馆里,那个日日与她同进同出,为村民东奔西跑,甚至自己都染了病的年轻人,正是大名鼎鼎的辰南王世子谢翊。
村民原来只是从茶馆评话里听过谢翊大名,如今见得他本尊,不仅为人倜傥洒脱,甚还不辞辛苦、为民请命,把百姓当做自家人。
村民们当初被官府抛弃,早已心寒。可谢翊却反其道而行,亲自入村,实在叫人钦佩。一时间,他在村中威望更甚,甚至有村民在村头为他立起了功德碑。
而他功德碑的一旁,还立着一座同等大小的功德碑,上面赫然写着——
闻大夫其人,以身犯险,救千余村民于水火。
其懿行善举,足令世代敬仰,故录其芳名,立碑记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