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真别说,康熙勃然的怒气,这会儿已经压下去大半儿了,眼神是骗不了人的,看着面前天真得近乎愚蠢的十四,跟这样的人计较,他自己都觉得犯不上。

戴梓当年的确是被冤枉的,不然,一个通敌叛国的罪名,不被凌迟处死,那也该被流放到宁古塔去,而不是仅仅被流放到盛京。

但这个人也并不纯粹,不是像十四这样,真的相信‘满汉亲如一家’这样的口号。

戴梓此人乃是江南士大夫出身,身上甚至还保留着前朝晚期士大夫的那种作风,经常写诗作文章,里面几乎没有为朝廷歌功颂德的内容,反而是盯着贪官、盯着民间疾苦、盯着赋税,一副要替天下人开口的态度。

若不是此人的确有才,早就死了不知道多少遍了,何至于仅仅是被流放到盛京。

他还想着这块硬骨头能在盛京回心转意呢,可十多年过去了,这人写诗作文章还是那股劲儿。

康熙也不可能把这些事情都解释给胤祯听,既没有那个必要,他也不想这么做。

精明的儿子太多了,有这么一个天真的也挺好,‘满汉一家’这个口号,虽然是提出来给大多数汉人听的,但这也是他所希望,甚至先帝的理念都是如此。

被后世无数人称赞过的大唐盛世,被万民尊称为‘天可汗’的唐太宗,无一不让人向往。

胤祯大概是他所有儿子里,甚至是他见过的所有满人和汉人里,最把‘满汉一家’当做真话来听的人了。

既天真又幼稚,但不可否认,皇室需要有这样一位阿哥,展示给全天下所有的人。

第21章

“走,去演武场试试你改造的火枪。”康熙心里边拿定主意,并不需要跟任何人商量。

总算是说到正经事了,胤祯也没指望着皇阿玛听完他说的这些话,就能立马把发明制造子母炮的戴梓赦免,更不可能打心眼里觉得满汉就一家亲了。

前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者,他个人的意见根本就没办法影响到皇阿玛,满族和汉族之间如何共存,这绝非是一两句话就能定下基调的。

还是火枪简单,操作是否简洁,射速是否有所提高,射程有没有增长,上手试一试,就能够得出结论来。

康熙的火枪,全都是由造办处特制的,而乾清宫的造办处,可以说是网罗了天下的工匠大家,各项手艺大都可以代表大清目前的最高水准。

但他手中这把被改造过的火枪,居然真的已经超出了造办处的水准。

康熙只打了两枪,便有些意兴阑珊的放下了,他能把戴梓流放到盛京去,也就代表着戴梓所拥有的才能对他来说,并不是急需的。

火器的威力巨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边境之内,已经没有战争了。

这些个威力巨大的火器,非但造价不菲,而且一旦落入有心人的手中,威力有多大,对朝廷的反噬就有多大。

满人终究还是太少了。

越是威力强大的火器,就越是不可控,或许他在世的时候,能够管得住,可谁又能保证下一任皇帝、下下任皇帝,不会被这些东西弄丢了江山基业呢。

“对丰台大营来说,甚至是对整个大清的军队来说,目前的火器已经够用了,这些器物造价不菲,所耗的钱财都出自百姓,你觉得为了将来有可能出现的战争,就把这样的重担再一次压在百姓身上,这样合适吗?”

康熙还真想听听他这个儿子是什么见解,思路清奇,想法天真,还是个胆子大的,什么都敢说。

胤祯当然不能告诉皇阿玛,几百年后,就是有很多人漂洋过海,拿着先进的火器,肆意凌辱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

“那朝廷也不能光想着‘节流’,总还是有‘开源’的办法吧,百姓若是日子艰难,朝廷理当要想法子,儿子记得,汉朝有丝绸之路,能够把本土的丝绸、瓷器都卖到别国去,以换取大量的白银和其他物资,皇阿玛不是开放海禁了,咱们不也可以效仿汉朝,打通一条商路出来,去赚别的国家的银两,也让海那边的国家都知道大清之势。”

胤祯起初纯粹是在瞎扯,但说着说着,就越说越来劲了,“我看南大人他们都是从西方过来的,而且还跟他们原来的国家保持着通信,想走的时候人家就能回去,西方诸国肯定对咱们大清颇为了解,但咱们对人家呢,总也得派些人过去吧,为了避免被杀人灭口,手里头的火器还是威力越大越好……”

越说越没谱了,但康熙也并没有打断,这是属于少年人的异想天开。

但是几百年前,应该也没人想过会有大清朝的建立,再往前数数,十四频频提及的汉朝、唐朝,那时候的人应该也从来都没想到过,会有火炮这样威力巨大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