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页

宋卿时一旦宣布重启科举,全国上下的文生武生都兴奋了。因为朝堂上、地方上空缺甚多,并未留给文生武生们太多的准备时间,时隔半月便开启第一轮考试。

朝堂上的大臣们都分配下去快速批阅试卷,刘知嶂作为巡查官,专门督导监察这些阅卷大臣。阅卷速度很快,通过的才子由朝廷派遣的马车送往下一轮考试地点,只给考生们稍作休息的时间。

很快就到了殿试,也就是最后一轮考试。宋卿时和刘知嶂作为主考官编纂试卷,当考生们拿到试卷的时候都蒙了,这、这选择题、判断题怎么做?

考生们一知半解的做完了试卷,战战兢兢的回了朝廷安排好的旅店休息,现在就等最后的批阅了。

这段时间连番的折腾,大臣们也都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宋卿时翻阅试卷,试卷看不见姓名,也就杜绝了和阅卷大臣沟通之嫌,其中两份试卷答题相当不错。

一个是从国家宏观角度思考并提出相应的改动建议。

一个是从个人微观角度思考并提出建议,当然,这建议表面是为百姓好,实际上更利于提出建议的人的私心。

前二十的考生上殿,当念到状元名字的时候,宋卿时这才发现是当日登高楼里的刘知嶂关门弟子尹子书所做,第二名就是王才民。

尹子书是宏观,王才民是微观。两人相辅相成,又都是刘知嶂的弟子,刘知嶂脸上都笑开了花。

两人留任朝堂,热血的年轻人全部下放在各个基层岗,只要他们好好做,作为科举恢复后的第一批官员,未来无可限量。

在殿上,宋卿时询问王才民为什么会想到全国通路。

王才民回答,“第一是臣的私心,因为臣家居深山,每次出来都非常不便。第二是因为皇上您到处兴办学堂,若是城镇之上那便没问题,可是如今位居深山中的人家众多,这些地方交通不便,这些孩子根本无法完成您想要达到的全民开智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