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钱到位后,这些匠人们也手脚利索,很快就盖好一座书院。
青山县偏僻,人烟稀少,金善人还贴心的给学生们盖了屋舍,定下了逢七休沐的规矩。
平时吃住都在书院里,要求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不被外面的俗世所叨扰。
金善人的青山书院也因为这些规定,一时间在当地名声大噪,很多有小孩的人家都跃跃欲试,要报名参加。
要知道孩子们的束脩是给先生的,房子等于金善人白白做好事。
有点见识的乡亲们开始把家里得宠的男孩子送进书院,万一哪个有命中了举,一家子也就有个仰仗。
金善人自家的孩子也摸清楚了老爹的脾气,只要拿着本书看,肯定能得到奖赏,就算是拿倒了也不要紧,老爷子不识字。
这不金老三摇着脖子正在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是《神通诗》北宋汪洙年幼时候写的,无非是给小儿启蒙用来鼓舞士气的。
金善人从窗外听见了深以为然,觉得老三是读书的料,立刻给这争气的三儿子买了两个机灵俏皮的小书童,伺候老三读书。
金善人他也不懂行市,笔墨纸砚信奉越贵越好,一股脑儿从外县搬运来个文房四宝的铺子,唯恐耽搁了三哥儿的求学上进。
三哥儿正式入学拜先生的当天,金善人亲自跟着去的。
他活到四十岁,第一次近距离看见孔圣人像。
十几个孩子收拾的干净齐整,正跪成一排,磕头拜圣人,他一激动也跟着跪在门口。
金善人激动得浑身肉都颤抖,眼眶通红,把自己贴在地上,弯成一只肥硕的虾米,连连给圣人像磕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