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失去了国家的调配,国内产业链的上下游相当闭塞。这给了二道贩子极大的利益空间,却对生产和流通造成阻碍。
很多企业习惯了头顶上有个婆婆管着。‘婆婆’天天念经的时候,企业烦的要死,觉着受约束。等‘婆婆’放开手脚,企业又不知所措。
吃惯了大锅饭,不会主动找活干,没有竞争意识啊。
有的企业既没原材料又没销路,业务人员像无头苍蝇般东跑西跑,商业效率极差。如果能有一个全国性的网络来提供免费信息,无疑对大家都有好处。
铺这张全国性的网络很花钱,一般企业没意愿也没能力铺。可铺成了这张网则威能无穷,犹如掌握一座金山。
周青峰就特有意愿干这种看似费力的事。因为打开大毛市场后,‘圣光’月销售额翻了几倍。
各种杂七杂八的开挂生意加起来,税后利润上十亿。
‘圣光’将掌握的供需信息按企业类别和产品型号公开发布,国内主要大报的广告版面被整版整版买下,一个月广告费就得几百万。
为了提升信息处理效率,何玉兰在每个省设置分公司,对应处理各省信息,再汇总到天阳统一协调发布。
开公司,雇佣人员,培训技能,建立顺畅的通讯联系,光是这些事就耗费了何玉兰四个月时间,花掉千万量级的费用。
就在一周前,周青峰念念不忘的商业信息网总算启用了。
老百姓正在念叨‘德国朋友’胖子卡尔,企业却全都盯上了铺天盖地宣传而来的供需信息。
虽说自打‘罐头换飞机’后,‘圣光’名气已经覆盖全国,可大多数人和企业仅仅停留于饭后谈资阶段。
‘圣光’到处采购货源,也为自己传播名气。但不管怎么传播,都没有在报纸上直接发布广告来得震撼。
“周总啊,你也真是太厉害了,做事总是能超前一步。宣传浪潮一波一波的,还不重样。旁人想追你都追不上。”
萧金浪赞叹不已,“这报纸是上周出的,当天就一直有人打电话来找我,不停的问‘圣光’集团是不是真的能解决如此多的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