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峰一听就知道大姐姐遇到啥麻烦。有些困境真是体制带来的,没有足够的外力,难以打破。
“第一,先组织足够多的货源应付苏方需求。效率低就低,成本高就高,质量没问题就行。让货物和资金流动起来最重要。
半自动生产线效率差。差就差了,我们买十条线先用着。让生产动起来,让厂家得到好处,否则他们没积极性。
第二,找有实力的科研单位介入。哪家厂商态度好,‘圣光’就跟哪家厂合作。我们出钱把技术和人力物力结合起来。”
说白了,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先有个充当‘第一推动力’的傻子。
何玉兰平时精打细算,没法像周青峰那样动不动就随手撒钱。不管学多少知识,这骨子里的性格没法改。
她希望能有厂商主动搞技术升级。谁搞出来,她就给谁下订单,‘圣光’最省事。但各地厂商没一个会答应这种要求。
通过验厂验货,能汇聚到天阳市的厂商好歹还有些实力。
何玉兰忍着一肚子气,准备按周青峰的意思,找了几家技术最好的,下了十条罐头生产线订单。
国内每个省的轻工业厅都有专门的食品机械研究所,‘圣光’能做的就是耐心牵线,掏钱把‘产学研’拉到一起。
但……老是让国内不思进取的家伙拖累也是挺烦的。
必须下点狠药,把具有进取心的人和企业筛选出来。
于是在电话里,周青峰提出一个构想。
“姐,我过几天就要去莫斯科。林婉和黄鹂的团队会跟我一起走。‘圣光’的事,你得多费心,同时也多找些下属替你分担,不要太累。
还有个事,你帮我落实一下。我们目前在国内的影响力迅速增加,这种名望不利用起来实在太浪费了。
集团宣传部不能光写些没屁用的吹捧稿子,也别招那些不懂生产和经营的马屁精,多招些理工科出身的人,多用数据和实料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