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石看似不起眼,却是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建材,它对材质和大小还有相当要求,来源有限。
再过个二十来年,国内建筑行业会因为找不到足够的沙子而时不时停工。
这对很多人来说也是难以想象的事。因为全国上下搞建设搞的正是太多了。三年能用掉美国一百年消耗的水泥,这也算是登峰造极。
陈处长隔着车窗看了很久,忽然指着河面上一条被拖动的驳船问道:“那条船运的什么?”
驳船上装着黑乎乎的东西,乍一看是煤,但细一看又不是煤。看了半天才能确认,那就是淤泥。
萧金浪没进过太平桥码头内部,对驳船上运的淤泥却不陌生。他疑惑说道:“我也不太清楚是怎么回事。可能是天阳修码头挖出来的泥巴,运到乡下倾倒。”
建筑也要处理大量渣土,这些渣土往往就是运到市郊填埋。
只是多看几眼,老萧自己又加了一个解释,“‘圣光’在城南的太平桥好像建了个垃圾回收场。
方案已经提交,可能市里批了。这些也可能是垃圾场处理过的积肥。”
这倒是个合理解释,只要不仔细调查淤泥数量,还真没人能猜到真相。
河面上行驶的驳船大概两三百吨,将淤泥拉到沿岸临时修的码头。陈处长要求停车看看,两人就在码头附近看到一片用黑色腐殖淤泥覆盖的农田。
码头边有一台泥泵将驳船上的淤泥抽到农田中。田里有十来个农民戴着斗笠和手套,抓着铁锹铁铲在平整土地。
这让萧金浪都好奇,和陈处长上前看个热闹,顺便问问到底怎么回事?
干活的农民说方言,口齿不清,老萧问了半天也问不清。倒是操作泥泵的师傅干完活,过来跟他聊了几句。
聊过之后才知道,事情比老萧想的还复杂些。
“这些烂泥巴从‘圣光’的码头运来,种菜是挺好的。最开始是免费送给附近的村里,后来不知是哪个没脑子的想问‘圣光’公司要一笔淤泥处理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