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的时间,周青峰要的微型汽油发动机开发出来的。确切的说,这种小发动机就有现成的设计。
郑教授对周青峰的设想给与肯定,向自己在魔都的同学打个电话就解决了问题。周青峰花二十万块从魔都发动机厂买来全套模具夹具工装,就是他要的五十排量小汽油机。
整个天阳市的工业体系被摸底调查,好些过不下去的厂子接到‘圣光机械’发来的资料和器械,开始签订单供应零部件——货款三个月一结,质量不达标就退货。
现在企业三角债太严重,货款一年能结算就是阿弥陀佛了。三个月结算是相当良好的条件。可就这样,好多厂子还是积重难返,压根没办法完成订单,连样品都造不出来。
周青峰不得不又投钱,鼓动好些有技术有能力的私人出来自己开厂。又是他自己掏钱入股,把卖‘进口货’赚的钱全部垫进去,就跟孵化器般孵化一个个新的小企业小厂子。
这期间,郑平教授体现了很大的顾问价值。他帮周青峰搞定小排量汽油机的整个生产链,让他的制造业计划能顺利实施——很多人觉着有设计图就可以搞生产,图样啊!
也是郑教授帮忙摸底天阳能配套的企事业单位,让啥都没有的‘圣光机械’能牵动其他十几家国营单位。
在某些国营企业主客观不愿意配套时,也是郑教授东跑西跑,帮忙鼓励并组织了七八家私人小厂的建立,让整个小发动机生产链得以建立起来。
有郑教授帮忙,周青峰才可以打打嘴炮就把事给办了。
第196章 小项目
想要获得一个配套的发动机生产体系,不是一两个月可以搞定的。
郑教授参观‘圣光机械’后,周青峰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内与其反复沟通。在确认对方不是个吉祥物,专业能力也无碍后,他主动上门拜访,诚心聘请。
对于制造业,周青峰只能说懂个锤子。他就是按自己在农村的实际体验和后世记忆,想着要开发一个带发动机的三轮车项目。
这种项目很有‘土法上马’的意味,反而让郑教授相当感兴趣。双方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项目需要的人员,技术来源,以及生产组织。充足的资金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郑平年轻时当过矿工,建国后考的大学,学的就是矿山机械。他毕业后从矿山的生产科长干起,有十多年实践经验。后来他调去研究所当研究员,最后在天阳冶金学院成为教授后退休。
正是这份难得的履历,让周青峰真心想要聘请这位老教授来帮忙。特别是人家主动上门来考察,双方也算是有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