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考官看着那珠玉蒙尘的卷子,心知这是最好的结果,可仍然止不住惋叹。
放榜日。
围墙下人群汹涌,侍卫们敲锣打鼓地挤出了一条狭窄的通道,将事先书写好的科举榜单贴于公文墙上。
随着一列列人名出现,墙下的考生嚎啕大哭、悲痛昏厥,也有欣喜所狂,跺脚欢呼,迈开脚狂奔,连身上的腰带松开都不知道,或者知
道了也不在意,衣衫不整地被侍卫拦住,责令穿戴整齐衣裳。
晏清也知道了自己的名次,末位,差一点就名落孙山了。
可她并没过多在意,只要能进殿试,她就还有机会。
皇宫,御书房。
科举自古以为都是一国大事,雄心壮志的宣熠帝必然密切关注着考场的一切,包括考官们曾经对一张考卷发生争议,最后还是主考官左弘
拍案定下了通过。
宣熠帝感到有趣,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考卷,会让一众进士出身,可谓是宣国最顶尖的一批读书人都纠结万分。
按照暗卫的说辞,那个考生不过是一个秀才出身,家境贫穷,还是一个寡妇带大,以前的文章默默无闻,实在看不出什么特别的。
要是真的说来,听闻那个考生面貌清秀,还和他的三女儿有过一段情感纠葛,可后面这个名叫晏清的考生都被月儿赶出公主府,还跑到
京城郊外一个偏僻的私塾教书。
看着就像个平庸无用之辈,顶多就是靠着一幅好皮囊,迷惑了他的公主,最终行径败露,被他聪慧的女儿赶出公主府。
宣熠帝眼里闪过一丝轻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