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7页

看着办公室的门重新关上,陆舟将u盘接在了笔记本电脑上,点开了文件夹,对着一张张图片仔细观察了起来。

昨天早上从地下实验室出来之后,他便带着几块从那个从燃料箱与温度交换器之间的圆弧形双层结构上取下的碎片,拿去杨旭那里做了红外光谱特征峰分析,并且拍摄了透射电镜图片。

从几张图片上的情况来看,他的猜测确实被印证了。

碎裂的纳米陶瓷复合材料虽然已经脆化,很难推断出原来的结构特性,但从它内部的碳残留来看,基本可以断定是某种对热量传导具有各向异性、且耐高温的复合材料。

尤其针对内层材料的取样,通过透射电镜进行观察,可以明显观察到几个样品内部的缺陷结构中,有氢元素的残留。

就陆舟所了解的,大概率只有两种情况,可能会造成这样的结果。

一种情况是,这些氢元素是由穿透材料的中子衰变而成。

另一种情况则是高能质子束直接击穿内壁,残留在材料内部。

就材料内部的氢元素与肿胀结构基本分布在浅层区域这一点来看,再比较中子与质子的穿透力,陆舟基本上可以推断,这些肿胀结构大概率主要是由后一种情况导致的。

如此说来的话,那台躺在他地下实验室中的霍尔推进器残骸,至少有九成以上的可能性,运用的是聚变核能。

而使用的核燃料,大概率是聚变反应放出质子的氚与氦三!

“果然是聚变电池!”

确认了这一猜测,盯着屏幕中的图片仔细观察的陆舟,眼中写满了兴奋的神色。

不只是如此,他甚至可以基于有限的线索,大致推断出这玩意儿采用的技术路线。

比如,从那个封闭的结构以及反应堆内壁的损伤情况来看,这个小型的聚变反应堆大概是一次性的。

即,将燃料直接集成在堆芯内,使用完后将整个堆芯直接抛弃。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浪费,但事实上这反而是最可行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