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可不是江宇信口开河,他已经想出了可以出口创汇的产品,而且相信这个产品一定能成功。
这个产品一旦成功,尖山鞋厂就真的可以牛笔一阵子了。
“老姜家小子!你这不是忽悠我们吗?鞋厂能不能活都两说,你这怎么还扯出出口创汇来了?”
“我现在说什么大家都会以为我是在吹牛,没有实际内容,那咱们就不扯那些虚头巴脑的,咱们来点儿实际的,愿意重回鞋厂工作的人,以前鞋厂欠你们的工资我来负责补发,你们看怎么样?”
鞋厂的工资一个月才三十块钱,全鞋厂二百五十多人,两个月的工资也不过才一万四五千块钱,这点钱江宇掏得起。
当然,他只是暂时垫付,等鞋厂盈利了,这个钱他自然是要扣回来的。
这个建议对这些农民来说还是很有诱惑力的,在一个年收入只有几百块钱的年代,六十块钱对他们来说是一笔大钱。
“那要是不回鞋厂的人就不给吗?”起先那个表示不回鞋厂干活的人问。
“那个就不归我负责了,你得去管公社要了。”
你不回来干活江宇当然不会管,那又不是他欠下的债。
问话的人挠头,似乎陷入了犹豫之中。
“有愿意回鞋厂来干活的到我这里报个名。”
江宇掏出一个笔记本,蹲在地上把笔记本铺在腿上开始记名。
姓名,性别,哪个村的,以前在鞋厂干什么工作都一一详细的记录下来。
第一个留下名字的就是那个看着有点派头的人,他叫刘金生,凤窝堡村大许家村人。
“刘师傅!您原来在鞋厂是车间主任?”
“原来我是箱包车间主任,后来箱包砍了,我就成了炼胶车间主任了。”
“刘师傅您别走,等我统计完有话和您说。”
刘金生的影响力还是有一些的,他带头留下了名字,其他人也都陆陆续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一共十九个人。
这十九人中,车间主任一位,班长三位,还有两位是跑供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