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如今官方发行的报纸,除了京报,便是各州府用来传发朝廷推行政策以及当地民生纪闻的府报。
民间发行的报纸,在大昭还从未出现过。
这个概念,听起来很新鲜,也很有挑战性。
老祭酒心想自己若是能开创先河,做出融合了朝廷时政与文化传播、民生趣闻息息相关的民报出来,那也是一项了不得的事情。
老祭酒仔细地阅读完整份材料,内心蠢蠢欲动。
只是他也清楚,兴办报纸,相当于掌握了民间传播媒介的咽喉,一旦成功,影响力不容小觑。
所以,朝廷是否允许民报的存在,是否会批下许可发行的相关文书,还是未知。
但不试一试,又怎知道不行么?
老祭酒压下雀跃的心情,在堂屋里坐下后,又仔细与杨梅交流了一番创办民报的想法和概念构思。
二人越探讨越深入,就连民报的名字以及可以涉及的版块、可用来做商业广告推行收益的部分,都一一进行了讨论。
老祭酒看自家闺女的眼神,就跟挖掘到了宝藏一般。
有惊喜,有激动,还有遮掩不住的、来自老父亲的自豪。
杨梅不经意间也察觉到了一丝异样。
但她再脑补也绝不可能想到,眼前这位气度不凡,学识超卓的大儒会是自己的亲爹呀!
杨梅将老祭酒这种亮晶晶的眼神自觉理解为欣赏。
想到自己区区一介乡野村妇,有朝一日竟也能得到当世大儒的欣赏,杨梅心里美滋滋的。
不知不觉间,夜幕悄然降临,时辰着实是不早了。
老廖上前悄声提醒了一句。
老祭酒这才不得不起身,依依不舍地与杨梅一家人道别。
“老先生,天黑路上不好行走,不若晚上在家里凑合留宿一晚,明日再回!”杨梅挽留。
老祭酒忍着心动,还是婉拒了。
杨梅见状便也没有再勉强,与几个儿子在院门口目送老祭酒乘坐的马车离去,这才转身进了院子。
“娘,府报之事,您是如何想到的?”马叔明这个问题忍了许久,终于还是问出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