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页

一个小太监看到封林晩伪装的曹化淳走进来,立马便悄悄走过来,小声对封林晩道:“干爹!您快劝劝皇上吧!皇上已经批阅了一晚上奏折,今早连早膳都没用。”

封林晩点了点头,没用说话,更没有去劝崇祯帝,而是走到了崇祯帝的身后,安静站立。

他毕竟不是真正的曹化淳,做得越多,错的越多,谨慎行事,总归是好些。当然……他也没打算一切这么平安过渡,即便是他想,操控天意的饮海真人也不会允许。

看着努力想要回转天意的崇祯帝,封林晩摇了摇头。

如果努力真的就能成功,那岂不是做任何事,只需要努力便好?努力往往只是一个前置条件,是成功的因素之一,而且这个因素……其实还没有机遇和天赋重要。

大明江山本就已经千疮百孔,依照封林晩之前做皇帝时总结的经验来说,就是随着土地兼并,上层建筑版块的稳固,底层人民不仅生活困苦,并且想尽一切办法,都难有出头之日。这个时候,整个国家上下,本就已然是矛盾重重,民怨沸腾。

若是上层势力之间,相互制衡,权利得以约束,减少一些动摇国本的重大国策实施,还能稍微让这个积重难返的帝国,多苟延残喘一些时日。

偏偏崇祯帝想要做一个逆天改命的明君,所以他做的越多,错的就越多。无论他处置的人是忠是奸,无论他的政令,是不是利于百姓,归于民间,终究都会变成一场席卷天下的祸乱。

荀子有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依我来看,这大明天下,若真的想续一波,唯有学习汉朝。先改朝换代,然后再江山复辟。浴火方能重生,将整个朝野上下,甚至地方势力,全都清洗一遍。否则……单单只是换几个执掌京畿的重臣,限制和更替军权在握的将领,半点用也没有。”封林晩心想。

一直到了日暮时分,崇祯帝方才结束了连续一天一夜的辛劳,站起身时,身体左右摇晃了一下,显得十分的虚弱。

封林晩箭步上前,微微搀扶,待到崇祯帝站稳之后,却又松开,往后退了一步,仿佛从未插手干预。

崇祯帝古怪的回头看了一眼封林晩,眼中却带着些许赞许之色。

“出去了一趟,倒是长进不少。”崇祯帝说道。

封林晩没有搭话,只是站在崇祯帝的身后,宛如一个影子。

这样表现虽然异样,但是总比开口,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