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892弹劾

“我先表个态,我是很支持李贵和的建议的,黄河这几年连年泛滥,朝廷花费巨资维护,可决口依旧,漕运几近断绝。

现在内阁三人,其实代表着三股势力,维持住这样的局面,对于张居正来说才是最有利的。

从第二天开始,御史赵应龙、都给事中韩楫就率领一群言官,翻出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轮番弹劾殷士儋。

不管怎么说,韩楫都算是高拱的正宗门生,和那些投贴拜入门下的可不同。

好吧,不管如何,现在的朱衡是认清了朝廷的局势,打算以后都顺着高拱来,免得给自己找不自在。

工部熟悉水情的主事告诉他的是,此项建议其实元朝时就有人提出过,不过最后没有开工,因为派去勘察河道的官员回来后表示,水道地形复杂,很难开凿。

在张居正和殷士谵离开值房后,高拱就直接提笔写了条子,派人送往工部。

有元朝的前车之鉴,殷士谵自然深以为然。

之所以派他,也是因为这胡惯还算是高拱的门生,他实地勘察的结果,应该能够被高拱认可。

开凿新河道,特别是在那个地形复杂的地方开挖新河,投入巨大,要是因为没钱为继,搞成烂尾项目,那损失才叫人心疼。

“是腾祥吗?我听说是陈洪。”

当然,或许张居正也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考虑到高拱自任首辅后,唯我独尊,容不得别人的半点不同意见。

虽然高拱和张居正也是面和心不合,可毕竟他们行事还是先从公心上考虑,那就是为国解忧。

“反正是靠阉党上位就是了,我是这么听人说的.”

一个认为水量不成问题,最主要影响效果的还是朝廷是否有充足的财政保证开挖新河工程的按时完工,而另一人不仅认为朝廷没钱完成新河道开挖,也因为开挖后可能存在水量不足难以行船的理由,进而坚决反对此工程。

同时,山东境内河道,不管是胶河还是莱河,水量都偏小,没有外水,工程又耗资巨大,建成后可能因水量达不到而不能通航,实际意义不大,劳民伤财。

“首辅大人,李贵和的建议我也知道,先不说开凿新河需要的海量银钱,朝廷现在能不能够负担的起,就说这运河之水,但就胶河和莱河的水量,怕是不能保证运河同航的水量。

于是当晚,高拱就在府中召集了御史赵应龙、都给事中韩楫等人。

张居正听见高拱这么说,心中有些发恼却不好表现出来,高拱就在一旁虎视眈眈看着。

要说在座这些人,他算是高拱的铁杆粉丝,要不是高拱的赏识,他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位居朝堂。

其实关于河道水量的问题,在工部研究时就有过争议,一些人觉得建议很好,水量其实应该够用,元朝之所以没建,那是因为那时候元朝朝廷腐败,官府没钱办成这事儿。

对大明来说,还有比漕运更重要的事儿吗?

<div class="contentadv"> 没有了,除非北面又打仗,鞑子跑到京畿地区来。

高拱这么说,其实就已经摆明了车马炮,他已经决定要开凿新河道,避开黄河。

他这次依旧是默不作声,只是在高拱话语落下之时“习惯”性点点头。

虽然这些弹劾根本伤不到他分毫,可让人恶心。

此事,不能拖。”

我看这事儿,其实就是劳民伤财,还是不要做为好。”

人言可畏。

最关键是连续的弹劾,多多少少也会让隆庆皇帝对他产生看法,时间长了还真不好说。

自然,这条子就是督促工部尽快确认莱芜运河一事,高拱不打算继续在内阁议论,也不想此事久拖不决,他要直接督促工部开始行动。

殷士谵开口就直接否定了高拱的意见,自然让高拱不悦。

把内阁的一些事儿挑三拣四说了一通,这些门生自然是同仇敌忾。

冷门专业考生少,但是科场录取率占比是固定的,所以韩楫的打算也就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