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魏广德禁不住一阵莞尔,不过看在陈以勤眼中就很是奇怪,不知道是自己哪里说的不对。
四品以上官员的任满黜陟,由皇帝直接决定。
据《大明会典》记载:“天顺八年奏准:每十年一次举行,不拘见任、带俸、丁忧、公差、养病、省祭等项,俱公同本衙门堂官考察。”
魏广德急忙摆手,刚才自己想到可没法说出来,“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千古美谈,弘扬的是一种谦虚和分享的精神。
自此,六年一察制度才完全建立起来,但由于特殊情况的发生,有时并未严格遵守六年一察。
“善贷,正甫,你们还有人可以举荐吗?或者叔大有没有提出过其他人选?”
很不幸,今年发起的京察,或者成为闰察的主掌,就是刚刚回朝的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高拱。
此外,在京察正式开始前二十余日,考功司官员需宿部处理京察事宜,一般的时间是“正月十五日以后,考功司宿部”。
在杨博致仕后,隆庆皇帝并未让内阁推举新的吏部尚书,而是直接在旨意中让高拱掌部。
若是这次皇帝选择张居正的人选而不是高拱的人选,则基本就可以坐实皇帝的想法。
于是在弘治九年二月,吏部郎中黄宝率先提出京官六年或九年进行一次考察。
而此时的魏广德,也正在和陈以勤、殷士谵两人商议都察院左都御史的人选。
陈以勤沉默片刻后,忽然说道。
“善贷,我说的有什么不对吗?”
“京察之后,高新郑应该明白左都御史这个位置的重要,逸甫兄推荐的人,怕是很难得到皇帝的认可。”
京察的准备阶段,始于科道官的察前建言,随后吏部堂官覆议科道官所陈言内容,并奏请开展京察的准备工作。
考核结果或是称职之语,或是平常之语,或是为不称职之语,三年为一周期,九年通考黜陟。
洪武十四年十月,又对京官的考核方式,及考核周期进行了规定,五品以下京官由其所在衙门堂官对其填写考语。
南京官员的考察“俱该南京吏部、都察院会同考察,径自具题”,南京京官的考察不由北京部、院职掌,全权由南京部、院负责。
隆庆四年的京察,也是王廷最后要处理的一件事儿,之后他就要乞休请辞,回四川老家养老了。
“叔大没和我提过。”
但如果是张居正举荐的人,皇帝为了平衡或许会考虑,他们则可以用支持张居正举荐人选的方式联合他,一起对抗高拱。
经过这么长时间,魏广德其实已经有点明白,那就是隆庆皇帝要的是一个实力比较平衡的朝堂。
京察的举行由朝野各衙门协作进行,“部、院主持于上,吏科、河南道、考功司协赞于下”,吏部和都察院堂官从事京察的主持工作。
魏广德皱皱眉,随即说道,“我们不能举荐,应该是选择支持孟静,倒是叔大那边可以问问有没有人选。
“说实话吧,我觉得子正兄回乡后,最有可能接替他的人,还是刘体乾。”
魏广德叹气道。
由此也可以看出,利用灾变请求调整国策,其实在明朝中期就已经开始,也成为改变国策的一个机会。
高拱因为皇帝的原因,造成话语权最重,自然就是“魏”,而他们这伙人和张居正,当然就是“吴”和“蜀”。
或迫于朝中大臣的反复提议,弘治十七年六月,明孝宗终于下旨:“令两京吏部各会同都察院并各衙门堂官从公考察,今后每六年一次,著为令。”
洪武九年十二月,规定每岁一考,九年为满。
考满制度规定京官九年通考黜陟,而京察十年一行,京察时不少京官或已改任它职,因此京官十年一考察具有不完善性。
陈以勤奇怪的问道。
适当扶持,就应该是隆庆皇帝要做的事儿。
所以,如果高拱想要通过京察打击、报复一批官员,那么他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廷这一关。
<div class="contentadv"> 这也是一开始魏广德就不担心欧阳一敬这些人遭到高拱报复的主要原因,有王廷在,他们这边的人应可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