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章 837应天府

明代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绍兴胥吏帮的兴起,绍兴胥吏帮也就是清代绍兴师爷的起源。

海瑞就真的秉公执法而不通人情?

当然不是,该有的人情世故他也有,只不过他比其他官员来说,更讲原则,能明辨是非,也能在原则范围内想法设法转圜,让双方都能满意。

事实上,清朝的初期也是如此,只是到了中后期才用上这个称谓。

“可以答应他们改回户籍的事儿,田地免谈,但可以签字画押,地长期租种给他们,府里不能无故收回。”

师爷又称幕友、幕宾、幕客等,是人们对于作幕之人的一种俗称。

明代是师爷的萌芽和酝酿阶段,但在明代政府文件中尚未提及幕友在政务上的作用,明末小说、戏曲里也没有“师爷”的形象。

等了一会儿,待笔墨晾干后,他这才小心的把信纸折好,装入一个信封里,并打上火漆。

“收回田地,改回民籍。”

徐家的事儿虽然棘手,可终归还是要想办法解决,不然自己奏请施行的一条鞭法就没法推行下去。

感觉涉及人数有些多,关键还把徐阶的三个儿子都囊括其中,这就有些棘手了。

但是海瑞也在考虑,这些事儿到底是私下里协商解决,还是真要摆到明面上,传唤徐家子弟过堂。

<div class="contentadv"> 对于徐阶这样的人来说,若是真把儿子、侄子传到大堂过审,那脸面就算是彻底没了,这可就结下大仇了。

由此也可以大致推断出这三万亩田地背后的家人,那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

毕竟这年头,人是第一生产力,朝廷可不会随随便便就把人杀了。

师爷发源于周官幕人,历代都有发展,至明代,师爷作为一种特殊的幕业形态开始萌芽。

徐阶给出自己的底限。

而且,他海瑞管辖的只是应天十府,十府之外是否还有,那就不得而知了。

若是数额太大,上纲上线的话,徐家的罪可就大了。

应天府辖区要推行一条鞭法,他本身并没有什么意见。

回到后衙,海瑞就在书案上放好信纸,然后开始研磨,准备给徐阶先去一封信知会一声。

这封信的内容,落到旁人手里可就是大事儿,会影响他的名声,自然要慎重处理。

那可是土地,有道是“有土斯有财”,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土地或者房产,才算是真正拥有了财富。

“不是,其中一半左右是,其他是徐家子侄和家丁的名字,不过他们都在那里呆了数年,所以知道真正的东家是谁,其实就是华亭县那家的。”

只能说不是高拱不想借此机会杀几个徐家人,而是《大明律》中对投献的最高处罚就是戍边,还不能论死。

“听说光是这三府,挂在徐家名下的田地就超过十万亩。”

人离开书房,海瑞就坐下静静思索起来,他不知道徐阶看到书信后会是什么样的反应,但也希望徐阶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那师爷终于还是壮着胆子把自己听到的消息说了出来,而到了海瑞耳中不啻为天雷滚滚。

毕竟官员靠自己处理刑名律例、钱粮会计、文书案牍等方面的工作也是非常费神的,而朝廷并没有给这些人编制,所以只能自己掏腰包招募,至于所出自然不是官俸能负担的,多为地方杂税。

现在,就等徐府的回信了。

“三位公子昨日先后离家就是去处理这事儿去了,只是这次应天巡抚那边据说是得了皇帝的旨意,推行新法,消息扩散的很快。

所以这时期明朝百姓家家户户都有田地,世代传承下来,少的有地数亩,多的二、三十亩,这就是升斗小民的主要家产。

以后相沿成****成为各级军政官署之代称,应聘帮助军政大员办理各类事务之文人学士,也就获得幕僚、幕宾、幕友等称谓。

“可是老爷,现在一些人的状子已经递到各地府县了,他们怕受责罚,就把状子都转到巡抚衙门,这海瑞”

徐阶扭头,浑浊的双眼看向花园里美景。

而绍兴帮的读书人,因前辈做胥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在相互学习和传授中,使得他们在这一行当中极为出色,而绍兴师爷就是以擅长刑名、钱谷事务而闻名。

那师爷看到后心里也是有些慌,于是赶紧又说道:“东翁,我也只是听说,常州、镇江、松江三府送来状子的人,正巧和老朽是同乡,昨日一起饮酒时听他们说起一二,不过也做不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