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页

师生关系,不同于学校里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带有更明显的伦理色彩。翁澍对王嘉,也更倾向于父女的情感。他当然是希望王嘉能够努力走到更远的地方。

艺术这方面的事,需要的是九十八分的努力,一分的天赋还有一分的运气。王嘉或许天赋不够一分,做不了传颂千古的艺术家,但翁澍认为王嘉的运气是足够的,依靠她自己的能力,总会在这时代里留下属于她自己的痕迹。

王嘉所渴求的,也就是如此而已。翁澍深知王嘉的愿望,他也愿意尽自己所能的帮助王嘉,让这个小弟子能活得更快意一些。

也正是翁澍与王嘉细致地经营着这样的师生关系,让王嘉在精神上更为依赖翁澍一点。而对于葛青,王嘉与他的关系则更像是亦师亦友。但总的来说这两位老师,王嘉都是极为敬重的。

是以,听过了翁澍的建议,王嘉也想起自己始终忽略的出行问题——这也是时候提上日程了。

月亮不在中秋前后,也依旧是会圆的。月光看不到如何的亮,也并不会显得黯淡。月亮不会让人被她的光晕灼伤,是温柔的。

然而也有人认为月亮是无耻的,它只是狐假虎威的一个无足轻重的卫星罢了。月球依赖太阳才能发光,却又让无知的人以为它才是那个温柔的发光体。

月亮因为太阳而温暖,却又依旧冰冷,就像是捂不热的石头。

元嘉喜欢下雨,喜欢有云的月夜,喜欢行道两旁的梧桐……无论在别人的眼里,是如何的景象,在她看来都是有美丽之处的。

从景色方面来探讨寄托情感的问题,这无所谓好还是不好。元嘉所想的,也很简单。

写文章这件事,写一部或者什么故事,元嘉都缺乏足够的激情。她所写的每一个文字,除了必要的作文以外,便就无心动作了。相比起写出一个故事,元嘉更喜欢解决问题。

从复杂的文本之中,发现问题;从一本或者很多本书中找到无数的线索,然后自己再慢慢抽丝剥茧,将答案找到。这就是最让她有成就感的事。

最近的她在被困扰着,从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来看问题,同样的事物,会因为作者写作的时候心态不同,就会写出无数种可能的面貌。

作者开心时写下的花儿,可以是美丽的,娇柔的,令人疼惜的;而作者愤世嫉俗的时候写下的花朵,则可以是刻薄的,绽放的花萼就像是无情嘲讽咧开的嘴角……

一切的事物都可以被赋予新的意义,就像是王嘉写作物语用了那么多的拟人。

这个问题已经可以上升到“哲学”上去了。诚如庄子与惠子所谈及的“子非鱼”的问题,可以说是诡辩,也能说是哲思。

元嘉听闻以物寄托自己的情感,是一种很low的写作手法;然而说着这样的话的人,却又在孜孜不倦的使用这一手段去表现自己的情绪。

当看不起某物,又非要去用的时候,其实人就似乎站在了一个怪圈之中。

不过,元嘉觉得自己似乎现在是摸到了一点头绪了。写作手法上没有好坏的区别,区别永远只在于如何去使用罢了。关键还是人。

写作手法的运用看人,而作品写作的时候看作者,作品出来之后的反响看读者,整个过程离不开的就是人。

无意义的只做消遣用,但有意义的其实对于大多数的人而言也就是消遣用。不是每一本书都值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也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值得去思考。

然而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精准的目光去判断到底是值得还是不值得的,或者价值存在还是不存在,都是依靠时代来说话的。

这个时代没有价值的东西,说不定就是下一个时代需要的东西。作家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作品,能够一直具有生命力。

而元嘉喜欢的事就是去延长这些作品的生命力,以她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作品,让优秀的作品,通过新的解读方式,去焕发新的生命力。

文学的东西都被视作无用,不如科技带来的改变大。文学也不是可以让人吃饱饭、穿暖衣的东西,它的价值只在于更高层次的精神。

它的意义就是平常意义上的无意义。

而去研究这样的东西的人,在挣扎在基本生活线上的人来说无异于是无病呻/吟、没事儿找事儿。

即使让人感觉不到它的深层次意义,也可以作为打发时间的东西;那么研究的那些理论,又是何等无聊的一件事呢?

元嘉知道这条路走的人或许多,但真正将之认为有趣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的人,都喜欢做看得到眼前利益的事。元嘉也是。

然而她喜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喜欢在旁人眼里看起来就很枯燥的事情。为此付出再多的时间也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