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放在以前,刘尚一定会对这种形同叛国的行为恨之入骨,恨不得啖其肉寝其皮而后快,但自从他在海南岛的那些同僚伙伴们死于非命之后,他的很多想法也在逐渐发生改变。皮岛的官员会作出与海汉合作的决定,想必也是有诸多无奈之处,无法依靠大明解决问题。既然皮岛同意海汉招募移民,大概也能说明当地的生存状况已经难以维持了。
当地跟海汉合作会有什么样的后续发展,刘尚倒是不难作出一些推测,福广两省的官方与海汉多有合作,经济和军事都囊括其中,而且双方的合作规模逐年扩大,深度广度也是一直在增加。这些地区与海汉之间的利益纠葛太深,已经不太可能再主动站到海汉的敌对面。而位于辽东的皮岛作为大明的海外飞地,一旦与海汉展开合作,对于海汉的依赖肯定也会类似于福广地区,甚至会因为物资的稀缺而对海汉作出更多的妥协。今后当地是听海汉指挥还是大明朝廷调遣,只怕就有些说不准了。
皮岛究竟是什么样的状况,这苏峮也并不了解,不能给刘尚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但饶是如此,刘尚的半蒙半猜也多少猜中了一些事实,只是他暂时还无法进行验证而已。
刘尚想起在舟山停留时看到当地还有许多正在施工中的港口工程,当下便又问道:“这些从辽东接出来的汉人,大概有不少都会在浙江舟山安置下来吧?”
苏峮笑道:“从北方运回来的移民,沿途被克扣一些也是在所难免的事。不过舟山那边其实还好,浙江本来就是人口大省,只要多多花钱做些宣传工作,其实同样也能吸纳很多技术移民。”
所谓的“技术移民”,刘尚倒也明白其含义,事实上他自己的状况也可以归纳到“技术移民”这个范围当中。他当初会被宣传部招募并迅速获得入籍资格,便是多亏了他的说书本事,虽然只是卖嘴皮子的行当,但在海汉却被视为了专业人才。而一旦被当作“技术移民”引入海汉,一般来说待遇都会较之前有大的提升,因此大明境内的确一直都有很多手艺工匠在重金和优厚福利的诱惑之下,选择移民投效海汉。
从辽东运往南方的移民到了浙江,肯定是会被先筛选一道,当地留下一部分之后再继续往南传送。不过民政部门一般对沿途殖民地扣下的移民都会有明确的比例要求,因此最终还是会有相当的比例的移民将被运回到海南岛统一进行安置。
“看来过不了两年,各个衙门里就会出现一批操着北方口音的官员了。”刘尚想到这里,不禁感叹了一句。
苏峮应道:“这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上头对辽东地区还是有很多想法的,肯定会培养一批当地出身的干部,今后派回来开展工作也要容易得多。”
刘尚心道你现在不就正是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山东出身,在海汉晃荡了一圈,混到一个官身之后,这又千里迢迢地回来了,只不过如今效力的对象由大明换成了海汉而已。当然了,像苏峮这种原本在大明连个功名都没有的普通人,是绝对不可能进衙门混个一官半职的,也只有在海汉这样对官员上岗所设门槛极低的新兴国家,苏峮这样的人才会得到做官的机会。
引入这些普通人当官,对于国家的发展是好是坏,刘尚其实也说不清楚,他所站的平台没有那么高,视角也看不到由此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究竟如何。但海汉人显然精于此道,可以培训普通人很快适应这个领域的工作,这大概也是海汉国发展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
“再往前航行一日,就到山东地界了!”船长指向西边海平面上若隐若现的陆地轮廓道:“当初我们从北方接引山东难民南下,便是在那边的海州府了。”
当年登莱之乱爆发之后,山东很快出现了数量庞大的战争难民,这些难民的逃难路线之一,便是自山东半岛向南进入江苏境内。而当时海汉正好打通了福建海峡这个关键航道,在许心素的帮助之下,由官府出面组织福建海商北上至江苏、山东一带,大量招募逃难至当地的山东百姓,将其运至南方海汉控制区内进行安置。
虽然山东至南方航程遥远,但这连续几年下来,海汉接收的山东难民也早已过万,成为了这个新兴国家里外来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目前已经成为海汉国民的很多人来说,与山东接壤的海州府可以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地方,那里象征着他们的新生开始。这艘搭载了北上干部团队的客船上,有不少成员在几年前就是从这里登船离开了大明,投入海汉的怀抱。时隔许久再回到这里,自然不免会生出诸多感慨。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离开这里的时候还只是两手空空连生计都没有的难民,只为了有一口热食糊口,就投奔了他们毫不了解的海汉人,但重返故地的时候却堪称是衣锦还乡了。海汉虽然不算是什么大国,但他们现在却已是货真价实的海汉官员,这可是当初落魄离开时做梦都想不到的场景。
“我们能在海州停留一两天吗?想去看看当初生活过的地方。”有人向船长提出了要求。
船长面带难色地摇摇头道:“这种事,在下可做不了主,上面下了命令要直航山东,如无特殊事宜,船队中途都不会再靠岸了。”
在山东与浙江之间这段海域,并没有处于海汉控制之下的沿海据点,因此为了避免节外生枝,像运送北上干部团队的客船肯定不会在中途停靠大明的港口。这是执委会直接向交通部下达的指令,船长只是听命于海运司的小人物,自然不敢违抗来自上头的命令,就算这一船乘客都是大大小小的官员,但比起执委会的权威还是差得远。
那些曾经在海州府有一段艰苦经历的官员们不免又叹息一番,他们当然也无权指挥船长改变航行路线,只能远远地望着大陆的轮廓线,怀念自己当初落难的日子。
当然了,船上也不全都是北方出身的官员,南方出身的人对这里的感觉就不太一样,更多的是对陌生环境的好奇与警惕。特别是某些出身比较特殊的人,对于这段外界不太了解的历史就格外有兴趣。
刘尚就是抱着这种心态的人,他的出身与船上所有人都不一样,身为大明公门中人,对于海汉是如何在大明挖墙脚壮大自己的做法很感兴趣。他也听说过当年移民船队从山东运回大量移民的事迹,有幸来到这里自然更是要详细了解一番了。
因为在有关部门挑选北上干部的时候就特别注重了出身地区问题,因此这船上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着实不少,从浙江舟山出发之后,刘尚没有费太多的工夫便打听了许多关于海汉当初在这边招募移民的细节。
刘尚进入海汉的官僚体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期间也分别以新移民和官员的身份,跟海汉移民部门打过许多交道,很多措施他一听之下便能明白海汉的用意,倒是不需当事人慢慢再作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