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9章 自叹不如

1627崛起南海 零点浪漫 4035 字 2022-11-06

海汉征兵一向是享有极高的优先权,不管是工人、农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是刚刚踏足海汉没有取得国籍的新移民,只要报了名参军,那肯定都是优先入伍,任何人都不得阻拦。而参军的好处多多,特别是对于新移民来说,这几乎就是最快拿到国籍和国民待遇的办法了,加之海汉军在国民中的威望度极高,新移民在从原住地来到海汉的途中可能就已经被洗脑到位,甚至没等到三亚就报名参军去了。比如之前在北方战事中屡立战功的山东兵孙真,当初就是在澎湖中转期间参了军。

邱元眉头一皱道:“我也管不了国防部的事,总之是先把人要过来,如果国防部能吸引他们去参军,那我也只能认了。”

刘尚听了这番对话,心里却颇不是滋味,这些海汉高官所谈论的兵源,那可都是大明的子民,只不过现在大明状况不佳,对于已经被后金占去的辽东地区无法顾及,只能放任当地的汉人被野猪皮奴役。如果朝廷要是有余力能向海汉这样给辽东汉人给予一定的帮助,甚至是从中招募兵员,筹建军队反攻辽东,或许也能缓解九边重镇的防御压力。

可惜这样的想法也只能存在于刘尚的脑海中,他并不知道朝廷不采取这类措施的原因究竟是政治因素还是经济问题,但堂堂大明办不到的事情,这南海边陲的海汉国却已经在实施之中。而且人家还嫌从辽东迁出汉人的速度太慢,以至于军队招不够所需的辽东兵员,这就真的非常尴尬了。

大明的子民,还需要靠别国军队来救,这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刘尚简直都不能想象,朝廷上那些高官们如果得知海汉在辽东地区的所作所为,他们的心态会不会彻底爆炸。反正刘尚自己的心态是有点绷不住了,除了对海汉的移民壮举自叹不如,刘尚现在甚至都生不出多少搞破坏的心思了。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能量有限,即便是搞一些破坏工作让海汉的脚步迟缓那么一会儿,也很难让大明抓住这种时机扳回已经十分巨大的劣势。

到底怎么做才是对大明最为有利的选择?这个问题最近在刘尚脑海中反复出现,却始终没有想出一个可靠的答案。他一路行来亲眼看到了太多海汉先进的地方,有些大明可以模仿,有些却根本摸不着头脑,但刘尚觉得这些看得到的地方其实都不是造成两国发展现状差距的根本原因。这种迷茫让他非常痛苦,甚至已经开始怀疑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是否真的有意义。

对于一个需要长期潜伏在敌国的情报人员来说,一旦心理上出现动摇,这种状况就非常危险了。刘尚在来海汉之前也曾接受过各种特训,他自认心理素质相当不错,而且对于大明的忠诚度也毫无瑕疵,但真正到了海汉见识了这个新兴国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之后,刘尚的心理还是不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一开始坚信自己的使命,到现在对大明的某些重要决策的正确性产生了怀疑,这样的想法其实已经是违背了他的职业准则。

刘尚其实自己也清楚目前的脑子里的很多想法都是大逆不道,可又忍不住要往这些方面去思考。他已经意识到要靠台面下的手段解决海汉政权已经是不可能了,而战争又无法确保大明能够获胜,真正可行的方案,就是让大明尽快重振雄风,从国力上压倒海汉,到时候不管是贸易制裁还是军事手段,大明至少都还能有一些拿得出手的办法,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无奈。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效仿海汉,可海汉的这些社会制度在大明根本无法实现,这真是很让人绝望的一件事。刘尚在闷闷不乐中跟着队伍完成了对这个集体农场的考察,而邱元与于小宝关于辽东移民的讨论也无果而终,不过于小宝还是将邱元的要求记录下来,至于执委会会不会因此而调整移民配额,给海口市更多的北方移民,那就不是他所能影响的事了。

这些民房都是按照海汉的标准移民村模式建造,虽然结构简单面积不大,但怎么说也是标准的砖瓦房,遮风挡雨绝对没问题,甚至比大部分移民在来海汉之前的居住条件还更好一些。虽说新移民们对海汉的土地政策未必能够理解和接受,但极少有人会抱怨居住环境不好。早期用于安置移民的泥坯墙茅草顶房子,如今已经逐步淘汰,近两三年新来的移民大多都是分到砖瓦安置房,从这个侧面也可以反映出海汉国力的显著提升。

当然了,真正家境比较好的移民也不见得会接受这样的安置环境,毕竟这种免费的安置房条件还是比较简陋,也不会有齐备的配套生活实施。先在海南岛某地买好房子,再迁来这边定居的也大有人在,三亚、海口和儋州几处大城都建有专门用于销售的商品房,近几年的销量也是相当不错。

再高一级的富豪会甚至直接向官府申请一块宅基地来自行修建宅院,地皮的这种特殊使用权自然价格不菲,不过为了能够在海汉国住得舒坦一些,大富豪们倒也不会在意这点基本开支了。比如广东李氏,福建许氏,安南郑氏这种豪门,几乎都是早在几年之前就已经在三亚等重要城市圈下地皮,自行修建了住处。

而有关部门为了避免贫富差距的表现太过明显,对于这种宅基地的面积也有一定的限制,免得有人过于膨胀,在海汉国里圈下几百上千亩地要造个小皇宫来玩怎么办?

这样的安置移民方式,刘尚看了之后也只能再次感叹有钱真好,这些来海汉的移民有很多都是在大明过不下去的穷苦人或战争难民,在背井离乡上千里来到海汉之后,能够得到这样的安置条件,他们怎能不死心塌地的为新东家卖命干活。

刘尚在农场村落走了一圈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海汉在引进和安置移民这方面真的很上心,不仅仅只是给他们提供吃穿住行的基本生活条件,而且连工作也都安排得十分到位,整个村子只要是有劳动力的人,都有自己负责的劳动任务,绝不会看到游手好闲的人存在。而类似医疗、教育这些基本需求,官府也都安排得十分细致,新移民完全不需要去担心这些问题,只要把所有精力放在工作上就行了。

刘尚还注意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海汉在这种农场中安置的移民并非都是来自大明一国,其中也不乏安南、占城等国的移民,甚至还有来自遥远北方的东瀛人和朝鲜人,以及一些肤色黝黑,身体壮实的昆仑奴。这种移民村完全就是各个种族的大杂烩,也真亏得海汉能有办法把这样的村落管理得井井有条。

按照老曾头的介绍,这里的村民中只有大约一半多一点是来自大明,其他人的来历就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了,刘尚甚至还看到了两个金发碧眼的西番人。不过这些人在被分配到农场的第一件事不是熟悉海汉农具,而是先学习说海汉官话,如今这些人的官话虽然还是说得不是那么流利,但日常沟通倒是已经够用了。

看到这些来自各个国家不同种族的移民都是拥有海汉国籍的国民,刘尚心里可没有什么世界民族大团结之类的感慨,而是意识到海汉在人口方面的需求的确是大得惊人,根本就不在乎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类的观念,只要是能给海汉卖命干活的,一概收入囊中再说。